horton poster.bmp 


08年前十名的美國票房動畫片就有四部之多︰

第五名《瓦力》,第六名《功夫熊貓》,以及第八名《馬達加斯加2》,加上第十名的《荷頓奇遇記》,另一部二十一名的《雷霆戰狗》也有破億的成績,勝過許多大明星加持的片︰可見動畫片的龐大市場是不容置喙的。

再看這五部的主角︰四部動物,一部機器人,沒有人類,並且都以3D為主;這樣的趨勢顯出,早期的迪士尼以人為主角的2D動畫電影已變為小宗了。

而這部《荷頓奇遇記》為純動物的電影﹙其他不是有人類,就是有似人的行為舉動﹙此指《功夫熊貓》﹚﹚,在台北票房上並不突出,僅獲得1200萬的票房﹙雖仍佔據43名位置﹚,大概是不吸引的預告片加上公式套入的譯名﹙ooxx奇遇記﹚影響所致。

**spoilers

這樣純動物為主的電影,但不落於窠究︰改變了動物的形貌,或是重新創作角色,譬如在荷頓旁邊的小動物們,事實上根本看不出牠們到底是什麼,但這根本不打緊。﹙最讓我好奇的是那隻有著牙齒的黃色毛怪﹚


 

yellow.jpg


牠們動作不擬真,不像《雷霆戰狗》忠實地繪出動物的行為;但也不會誇張到像《馬達加斯加2》如此類人的舉動,舉手投足宛如遊樂園裡扮裝的人類。

它們時而四腳奔跑,時而兩腳立足,取得的平衡是讓人感到和諧,卻不失趣味。

探討的主題也是饒有教育意義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俗諺拿到這裡應用真是再適合也不過了。

**

除此之外,動畫故事裡歡笑是很重要的因素,畢竟有部分的年齡層﹙或說絕大部分﹚是學齡兒童,太沉重或太需要思考的故事無法獲得此觀眾群的喜愛。

於是乎,新梗老梗的元素混雜齊出是最保險的。事實上故事的走向都可以猜的到,如要對Whoville呼喊時,花就被搶走;要被丟下鍋前,聲音就被聽見諸如此類,製造出故事的高潮;如此的老梗要翻新不易,像要摔落橋下的大叫便能引來捧腹。

而新梗就是加入新元素,其中最特別的就是荷頓的幻想︰3D轉2D的表現,與《曼哈頓情緣》2D轉3D恰好相反,然而這樣的組合定能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最後的結局也相當不錯,不再重起個溫馨大團員的環境,利用事件的落幕作為結束恰到好處,而不是個狗尾續貂的完結之作。

**

比較可以深入一點思考的,就是為什麼選用大象當主角,而袋鼠當反派?﹙阿,沒有要探討什麼環境議題啦﹚排除作者偏愛的原因外,我想故意利用大象是為了製造出對比的效果︰即使地球上最大的生物,也能聽見如此微小的音響;顯示出雖天生有如此大的差距,只要願意,便能夠聆聽到求助者的聲音;只要願意,便能夠幫助到弱小的一方。


horton.jpg

 
或是,荷頓最好的朋友Morton是老鼠,也暗示著交朋友不需要任何的背景條件,只要是真心,都能夠成為知己。

而選用袋鼠的理由其實還蠻明顯的︰袋鼠身上的育嬰袋會讓人聯想到十分保護小孩子的父母親,不願讓他們受到任何傷害;而袋鼠喜愛拳擊的動作則能表現出剛毅好強的一面,因而作為叢林的管理者是頗為適任的。

當然作者故意選用一區沒有肉食性動物的林地,避免了可能造成的畫面衝突或是矛盾﹙如果有吃肉的,袋鼠還會是最大咖的嗎?﹚

禿鷹倒是常被用來當作邪惡的一方,畢竟它食屍的習性總讓人想到黑暗面。而猴子被當作爪牙,我想應該是好用的緣故吧﹙有手有腳,處理事情方便?﹚

**

荷頓與鎮長的配音員剛好是《王牌天神》裡的死對頭︰前者是金凱瑞,後者是史提夫卡爾,只不過在這部裡是惺惺相惜的朋友﹙?﹚

荷頓找金凱瑞真是十分對味,它多變的造型跟金過去於喜劇飾演的表現很像,總是大量地扭曲它的形體,尤其是多功能的耳朵,讓我想到《阿拉丁》裡的萬能神燈。

而鎮長也是相當符合史提夫於戲中的形象,時而神經質,時而焦慮,時而缺乏自信。

這樣的結合蹦出許多令人驚奇的橋段,最讓人意外的是兩人都開金口唱了歌﹙不過都只有一小段啦!﹚

官方網站

中文官方網站

維基百科

開眼電影

預告片


 

arrow
arrow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