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r.jpg 

故事很簡單易懂,從人的表情或是裝備就能判斷:喔,這是壞人臉,這是好人,明顯的善惡分明。

所以就放鬆心情欣賞吧!

**

看了不少「青少年奇幻片」,出乎意料地,本片還蠻和我口味的。

總是很「苛求」地評判經驗尚不足的小演員演技,但《超異能冒險》似乎沒這問題,後來想了一下,也許是:

[1]沒有「成長」的描述︰成長的故事通常會用在「啟發」上,所以小演員要表現出從沒有到有,或是突然發現自己能力的轉變,這就怕演得很僵,或是太過。

但《超異能冒險》直接賦予超能力,所以表情上就不會太過計較。也許事實上,青少年的年紀「裝酷」比較自然,用在Seth的詮釋上恰當得多:身負重任,又是哥哥緣故,所以會流露出深思謹慎熟慮的言語。

Alexander Ludwig.jpg 


不過演Sara的安娜索菲婭羅伯﹙Annasophia Robb﹚沒什麼演技的毛病,演戲經驗也比路威豐富一點,所以本片的風采大都在Sara上。

AnnaSophia Robb.jpg 


[2]有「大人」的陪伴︰成年演員搭配小演員演恐怕會比小演員單挑大樑來的好,像是《地心冒險》裡的布蘭登費雪與喬許哈奇森;如果只有Sara和Seth獨自「闖關」,與成人「ㄇㄠ來ㄇㄠ去」就不及巨石強森猛烈著實的「一擊」,成人也要配合地被打倒,有的時候拍不好,就看起來非常像「兒戲」。

不過也有「例外」啦。我就不怎麼喜歡《墨水心》或《世界大戰》裡小女孩的演法:可能私心不太愛太多「尖叫聲」吧!

**

看了片頭才知道,這是跟「外星人」有關的奇幻故事﹙原本以為是能力崛起的成長片﹚,談到了神祕的51區,真實的採訪報導增加了「可信度」。

外星人「入侵」,引發人類的諸多遐想和反應:害怕、新奇、憤怒、高興……《超異能冒險》的外星人引發的情緒是「欲望」,這也是「有關當局」最直覺的反應:「它們」的結構是什麼?飛行器是什麼做的?想把一切的當前未能達到的科技全「接手」過去。

這才讓Henry Burke看起來這麼「面目可憎」,比那未知的追殺者感覺起來更令人厭惡:為了利益,不擇手段。

Ciaran Hinds.jpg 


Jack Bruno 和Alex Friedman還真是個好人,對外來客除了存在驚訝與興奮的感受外,就剩樂於助人的古道熱腸了──不過可能是「它們」的長相十分「近人」,所以才沒產生強烈的排斥心理吧﹙如果是《第九禁區》的蝦怪,外加無法溝通,恐怕這兩個外星小孩就凶多吉少了……﹚

nice guys.jpg 


**

對小朋友也有寓教於樂的意義在。之所以會來「地球」,是因為它們的星球已逐漸不適生存,唯有「綠色植物」才有辦法解救:很明顯地,教導小朋友環境保護的概念,才不會讓外星人來占領地球。

其它就剩「正義無敵」的理念了。

**其它

Escape to Witch Mountain.jpg 


重拍、改編自小說片。

Alexander Key寫了「Escape to Witch Mountain」,1975年就拍成電影,還有電視影集,《超異能冒險》是1975年的翻拍版,其中兩位男女小演員有到新版的客串阿:一個是女服務生,另一個就是警長。﹙原來畫面這麼多,別有用意!﹚

預告片


arrow
arrow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