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r.jpg 

迪士尼第四十六部長篇動畫,擁有迪士尼許多的「第一次」:完全由迪士尼自家人設計的電腦動畫、迪士尼數位3D動畫、以3D格式發行;還研發出不少動畫設計工具:Chicken Wire﹙3D的動畫可做出2D的效果﹚、Shelf Control﹙可看設計模型的全覽以及部分圖﹚,噱頭性十足。

建立在家喻戶曉的寓言上﹙衍生出「the sky is falling」的俚語﹚,類似「杞人憂天」的情節,但角色全換成動物擔任。

早在1943年,迪士尼便有拍出約八分鐘的短片,製作背景為二戰時期,當初是放在「抵制謠言」的意圖上。2005年基本上是根據1943年改編的版本。相較之下,舊版的版本較為黑暗﹙畢竟有所圖﹚,新版歡樂許多。



 



**第一眼的印象

 

chicken.jpg 


然而,《四眼天雞》上映時,並未吸引我太多的目光。動物為緯,家庭為經交織的劇情,溫馨的教化題材,萬變不離其宗:傾向孩童市場,主角大都以孩子為中心而發揮,再怎麼變化,就是難以跳脫「能力」認同的框框。

再仔細地思索,認同的發展過程好像必經「群眾認可」才算達成目的,似乎不可避免地,定會走向「英雄之道」。

這樣有益助長「正義品格」養成的理念,確實是極為正面的教育觀,教導孩童適時發出正義之聲,不為惡勢低頭,不畏懼輿論紛紛,懂得為他人設想……等諸如此類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灌輸其中。

但就像童話故事屢見的結語:永遠快樂地生活在一起,「公式」般不出意料的安排,見多了難免感到乏味;而如人類般以兩足行走﹙雖然片中禽類的確以兩足站立﹚的模式,傳達「人類」的情感,不知怎麼,有時覺得矯情做作。

**

觀賞過後,才發覺原比想像得有趣的多。

劇情發生在小鎮上,所以連街道、房屋皆十分的迷你,卻又傳達出十足的溫馨感。加上動畫本身十分精緻,若做成「公仔」──包括角色及建築──定然與動畫相差不多。

運作走向與我的既定印象相去不遠──總被奚落的主角﹙及其朋友﹚努力奮鬥,最終終得讚賞。

雖然整體劇情的新意不高,而角色描述上大都是從動物的「刻版」特徵發揮:狡詐的小狐、長相不討喜的小鴨、活動遲緩的小豬、不怎麼親近他人的刺蝟……儘管如此,將他們特性發揮至極致換來不少會心的一笑。

 

hedgehog.jpg 



裡面我覺得最成功的,便是以動物動作結合音樂的演出。事實上,本片宣傳的賣點即是將當年正夯的「麥阿喜」與其動畫組合,裡頭的主角群們作出舞蹈的動作,算是頗新鮮的表演。

Numa Numa



 



Rap





劇中也有不少音樂片段,包括片尾處。其中三人合唱「Spice Girl」的「waanabe」時俏皮的表演,亦是讓人難忘的橋段。

I am the Champion





片尾曲





Waanabe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恐怕不是主角Chicken Little,而是身旁的Fish;出奇不意的舉動,加上唯一的特點:不會說話,以表情動作傳達意思,足以擄獲極大的觀眾群的童心。




所以,如果是衝著逗趣角色,而非平實劇情看本片,我想應能獲得某一程度的滿足感吧。

**

預告片



arrow
arrow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