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open_season.jpg

擬人化的動物若存在於「純動物」世界,我比較能適應﹙如《功夫熊貓》、《四眼天雞》﹚;若環境設定是有與「人」的互動,那樣的違和感不得我心──如雙腳走路,雙手萬能──《馬達加斯加》系列就不是我喜愛的片型。

而《打獵季節》更加「變本加厲」:將動物擬「物」化──我都搞不懂到底我看的是「熊」還是「狗」?

除此之外,其他都可接受。

**細緻的動畫

water.jpg

《打獵季節》的可看點在於背景的細緻。裡面可看到隨風而曳的草原,高聳層層疊起的山脈,而最下功夫的,絕對是潰堤的洪水。

晶瑩剔透的四散水珠,若用今日的3D製作,鐵定有種被水濺濕的真實感;而在水中漫遊的景象,似乎能感受到沁涼的流水滑過皮膚,那份舒暢。

雖然人與動物的描繪,與今日相較仍有差別﹙才四年光景!﹚,但仍有些視覺震撼性,像動物的髮膚,能看到柔軟的細緻毛色,而非一大片的覆蓋塗色。

**動物的個性︰形象逆轉

動物的特色十分鮮明,松鼠的形象顛覆為最──平日給人是溫馴感,而且通常給人逗趣的印象──本片成了最佳生力軍,尤其領軍的頭頭,根本不是可愛型,他已是領導者的姿態出現!

squirrel.jpg

 

另一常以可愛造型出現的兔子,本片成了唯一不說話的動物﹙喔,還有魚﹚,而且還是道具!兼任多職:擦臉工具、丟擲器……

rabbit.jpg

 

而刺蝟也成了安靜而非「暴躁」的角色,不停以「buddy」引人注意;不可錯過的,當然是說「F word」的時機囉。

blue guy.jpg

 

水獺﹙還是水狸?﹚的功能真是名副其實阿,搭建水壩以防山源水潰崩。

laugh.jpg

  

馴鹿﹙?﹚的集體行動也相當符合想像,屬於攻擊型不退讓的角色,同樣也扮演領軍一職,擊退敵方。

deer.jpg


反倒是主角群,倒不怎麼引起我的興趣。

friend.jpg

 

**保育動物

hunter.jpg

具有教育性質的片,本片主旨︰愛護動物。

不是「盜獵」季節,而是「合法」打獵季節,才更值得人們正視。

打獵成了人類的消遣之一,或是更加「正當化」的說,維持原始習俗,不讓它斷根。而以現代化的「正向」角度看:維持環境平衡,不讓某一方生長過旺,造成生態危機。

但本片並沒有這麼深入﹙如片中的動物並沒有「氾濫」生長﹚,只是很單純地傳達「別把自己快樂建在他人痛苦上」﹙瞧那些領到許可證的獵人的躍躍欲試狀﹚,表達動物也有生存的權利。

最後以很典型的自衛完結──愛護家園,「動物」有責──用動物的反撲映射出牠們的憤怒感。

**

open_season 2.jpg  open_season 3.jpg

作為Sony Animation第一部動畫長片,預算8500萬美元的片,光北美票房就快兩億美元了;至今已出了三部動畫,包括2007年的《衝浪季節》與2009年《食破天驚》。今年有兩部要上,包含暑期的《藍色小精靈》與《Arthur Christmas》。

令我驚訝的是,原來《打獵季節》有出直接發行影碟的續集,2012年已有出到第四部的計畫!

真沒想到這隻熊的娛樂性這麼強大!


arrow
arrow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