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asion.jpg

僅僅一百分鐘的片長,緊湊,但稍嫌不過癮。

小說《The Body Snatchers》已被改為數個電影版本,最近的《恐怖拜訪》是第四版,足見這劇情受歡迎程度。

  • 1956年「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導演唐席格﹙Don Siegel﹚,imdb︰8.0
  • 1978年「變形邪魔」,導演菲利普.考夫曼﹙Philip Kaufman﹚,imdb:7.3
  • 1993年「異形基地」﹙Body Snatchers﹚,艾柏.法瑞拉﹙Abel Ferrara﹚所導,imdb︰5.8
  • 2007年「恐怖拜訪」﹙The Invasion﹚,導演奧立佛.希斯貝傑﹙Oliver Hirschbiegel﹚,imdb:6.0

**拍攝

shooting.jpg

整片拍攝時鮮少特效,沒用到任何綠幕效果,而導演以特殊的角度拍攝製造緊張氣氛。但最後的呈現並不讓「上級」滿意,雇了華卓斯基兄弟重寫劇本,並另請導演詹姆斯.麥克特格﹙James McTeigue﹚拍攝﹙再次證明,電影最後的「呈現權」有時不一定在導演手上﹚,無怪乎花了8000萬美元的預算。

拍攝中,出了兩次車況。一次是雨天的場景,出車門的妮可基嫚忘了拉起手剎車,停在斜坡上的車子開始下滑,幸好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反應快,拉起剎車桿,才沒釀成嚴重意外。

第二次是重拍中,特技演員帶車中幅度太大,使工作人員與妮可基嫚受了傷,幸好傷勢不嚴重,隔天便能復工。

但拍攝中也有「好事」發生。拍攝是在2005年的事,途中丹尼爾接到獲取「007」一角的消息﹙雖然獲知消息的007影迷,有一部分是失望的﹚

**講述的手法

running.jpg

尚沒看過其他版本,本片的「新鮮度」首當其衝,絕沒有任何「比較」的後顧之憂。

故事以倒敘進行──這似乎已成了美版「懸疑片」的公式,先抓住觀眾的眼睛再說。而冒險的「穿插剪接」敘述,使故事進行的節奏快速:商討規劃路線的同時,計畫已在「並行」。

雖然似乎要隱喻什麼道理似的,但僅發生在宴會上的餐桌一景;大部分重點仍放在「懸疑」的著墨上。親情的描繪不深,只作為串起故事的要件。

雖然僅被分類成「懸疑」,影片中的「恐怖」成份是有的,車子追逐戲碼不可少,火車上的感染宛如活死人的追殺,而偽裝成「牠們」一員更是令人屏息以待。就連最後的逃難也未能完全放下心來﹙一度猜測先逃離的科學家也受到感染了﹚

敵暗我明,我暗敵明,交錯進行。

**

infection.jpg

外種入侵,有屬於短期的,如戰爭爆發、突如其來大災難;也有一種是緩慢漸進,利用「改造」而不毀滅,將人類化為它們其中一員。後者的效率雖不快,卻大量減少了自家傷亡的發生。而利用後者塑造的恐怖程度,有時甚至來得比爆破場面來的強些。

《恐怖拜訪》便是利用「改造」計畫,將人類換為己方。過程中,讓我不停想到《我是傳奇》的小說版﹙跟電影版不同﹚。

當人類都變成他方,僅存自己,宛如眾人皆醉我獨醒狀,是否會有能力抗拒,不受寂寞,尚存希望的活著,直到有解藥的那天?

hug.jpg

若沒有孩子的卡蘿﹙Carol﹚,會因心上人變成它們的一員,而左右自己的意志,接受它們「邀請」?

電影中也許會以「奮戰到後」作為戲劇的高潮點,但現實中就很難說了。以一檔百,甚至小到一擋十的理念奮鬥都很困難,連自己親人都沒站在同邊,實在難以想像她能堅持到什麼地步。

「幸好」,電影以她的孩子做為「最後一根稻草」,就是那股希望,讓她永不放棄。

**

Nicole Kidman -1.jpg

不知怎麼回事,似乎覺得演懸疑片的妮可基嫚的魅力比喜劇片強得多,會讓人不自覺地一看再看。

 

craig.jpg

而本片丹尼爾留著長髮的造型,有著紳士般的氣息,別於俐落平頭的男人味。

兩人於《黃金羅盤》有了第二次的合作,但比起《黃》,本片的互動倒是多了許多。

 


arrow
arrow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