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mortem.jpg

    沒想到這一擱,十年已過。
                                                                               
    高中時期出版,當初外文翻譯書尚沒如此「猖狂」於書架上,普遍還是中文書籍的世界;所以,「屍體會說話」如此驚悚的標題──如今自然見怪不怪──瞬時間引起我的注意。
                                                                               
    沒有購入,實在是320的高價無福消受──老愛購買學校優惠某出版的薄書的我,頂多能承受不到200的書價。沒料到十年後仍在市面上流通,並於2009年再版,不禁點起買書的欲望。
                                                                               
    總算等到折價「非凡」的時刻,以五折的價碼添到了我的書櫃。
                                                                               
◇◇◆◆作者簡略側寫◆◆◇◇

Patricia Cornwell.jpg

    以首席法醫凱.史卡佩塔﹙Kay Scarpetta﹚為要角的小說系列,目前已到了19本;作者派翠西亞.康薇爾﹙Patricia Cornwell﹚尚有以警察為主角的系列小說:安迪.巴西系列﹙Andy Brazil﹚,但僅有三本﹙末本出版年份為2001年﹚。
                                                                              
    從作者過去的經歷來看,書中的內容可不是胡謅瞎想,而是將真實的經驗敘寫轉化成小說文字。如小時候家人遭父親遺棄,對她造成長久的心理傷害。凱的焦躁不安多少反映了作者曾有的經驗。
                                                                               
    以英文文學士的學歷,自戴維森學院﹙Davidson College﹚畢業,從事記者工作,主要採訪的是犯罪範疇。
                                                                               
◇◇◆◆法醫的職責◆◆◇◇
                                                                               
    書名取為「屍體會說話」,原名更直接︰post-mortem,驗屍之意,無非是道出其身上能透露出不少線索,而透過這些關鍵,找出嫌疑者,找出兇手。
                                                                               
    以法醫而非警官的視野辦案,除了「工作團隊」不同,事件的切入點亦不同。
                                                                               
    法醫的團隊分工比想像中的還細︰解剖、指紋鑑定、血清,連驗屍官都是專屬職位──作者這麼寫道︰驗屍官是經選舉出來的官員,他們通常不是法庭病理學家。在某些州即使是加油站的管理員,一樣可以被選為驗屍官。﹙此訊息還真驚人!﹚
                                                                               
    屬於行政上的關係,如上有法醫署長,下有專屬祕書、程式設計師,或是停屍間管理人、辦公室的助理警官……透過作者的描述,約略地掌握法醫辦公時周圍的工作環境。
                                                                                                         
    即是,並非所有的驗屍工作僅有法醫一手包辦﹙我長久以來的誤解﹚,而是透過分工形式,而法醫則是「集大成」,以獲悉的結論,邏輯推演事件發生的情況──所以故事常出現「想像」的犯罪畫面。
                                                                               
    雖故事集中於「女性兇殺案」,但法醫還得處理其他意外事故的屍骸,所以故事中有不少他處意外的遺體亦送來該處分析。
                                                                               
    另一與警察視野不同的,法醫幾乎沒有與犯人或嫌疑者面對面的晤談。從本書可發現,警官馬里諾所認為的嫌疑者之一︰彼得森,僅與法醫於命案現場當天碰面而已。
                                                                               
◇◇◆◆凱.史卡佩塔的背景描述◆◆◇◇
                                                                               
    不只描述了事件,作者於主角生平、個性的描述上下足功夫。
                                                                               
    第五章稍微談到了她的背景。有著義大利血統,長輩有著維持「血統純正」的傳統──僅與義大人通婚,到了凱這輩就沒做到了﹙所以她母親老愛抱怨這點﹚。有一妹妹,為童書作家,但私生活不佳,有一女兒﹙亦是書中要角﹚。
                                                                               
    她曾與醫生夥伴為夫妻身分﹙但書沒提過去怎麼認識﹚,但另一半意外過世。本書則與一檢察官有曖昧關係。
                                                                               
    凱的外貌自然有提到,典型的「自吹自擂」型﹙往往是作者偏愛的緣故﹚,容貌出眾、金髮端麗,光想像便是姣好外型狀。
                                                                               
    第三章提到了生活瑣事︰黑咖啡、五分熟牛排、八號衣服……
                                                                               
    她認為某些男人有「男尊女卑」的歧視觀念﹙至今都可能發生了,更別提二十年前的情況﹚,學校、職場都遭遇這樣的狀況。﹙這也是本書的重點之一﹚
                                                                               
    容易焦躁不安──也許是職位的緣故──文字中不時出現緊繃易怒的性格,完全沒看到放鬆的時刻。
                                                                               
    但她對受害者有著深度的同理感,第一章的話明明白白道出她的深層感受:
                                                                               
    「死於非命事一樁公眾事件,依我的個人感覺而言,我很難接受自己職業中這殘酷的一面。我一直盡力維護被害人的尊嚴,然而一旦一個人變成了一個案子的號碼,一項被人傳來傳去的證據,我可以出力的地方就非常有限了。死者的隱私就像被剝奪的生命,完完全全被摧毀了。」
                                                                               
◇◇◆◆辦案的經過◆◆◇◇
                                                                               
    本書的受害者一概為女性,不只一件,加上手法類似,傾向被推斷成「連續兇殺」,故重點之一是找出「共通性」。

    是否獨居?是否參與過什麼活動?是否其親人有所關連?逐一抽絲剝繭的猜測,直到最後揭曉──而這正是找到兇嫌的關鍵。
                                                                               
    另一方面,便是現有證據的推測,特別是逝者身上的痕跡。
                                                                               
    雖然能採集到汗水、精液等體液,但因其屬「非分泌者」,血型抗原無法從中尋找──即無法得知兇嫌的血型,除找到嫌疑者的樣本比對的方式外,別無他法。
                                                                               
    雖當時DNA檢驗技術尚未發達──當時不能分辨DNA的個別組成,即可能無法判斷該者身體上有哪些缺陷;但已可做為法庭上的證據。
                                                                               
    除此以外,還引進了「味道」的旁證。故事提到這可能是「楓糖尿症」,隨壓力所分泌出的味道會更重。
                                                                               
    而「故弄玄虛」的電腦入侵,更是花了不少時間解釋,什麼資料庫管理員,SQL,哩哩喳喳地談了將近一個章節。
                                                                               
    以上諸多錯綜複雜的線索交集,最後輔以時間線的推算,鎖定了唯一的兇嫌。
                                                                               
    做為首集的特色︰誰都可成為嫌疑者,即使是身邊的人也可能參與一腳,所以這樣的不確定性,使得辦案過程中無法信賴任何人;又因凱認為的男人歧視觀,更是讓她的情緒沒法鬆懈。
                                                                              
◇◇◆◆最初的感受:略緩的步調◆◆◇◇
                                                                               
    不得不說,讀了兩遍,才將對書的感受從「不怎麼喜愛」提升到「尚可接受」的層次。

    第一次閱讀,大約讀了三分之二,才感受到事件的進展。停滯不前的辦案,也許多少透露了束手無策的真實感,於文字上的呈現,就形成鬼打牆似的進度,致使我屢屢沒法提勁向後翻閱。
                                                                               
    第二次的速度便順暢多了──主要是「彌補」模模糊糊的破案關鍵的印象──也發現另一緩慢進度的原因:人名的相似。但這並不是值得怪罪的因素,「首次」的角色接觸總得要時間適應。
                                                                               
    而辦案過程中,少了與可能是兇嫌的正面「衝擊」──這是警探非法醫的職責──自然降低了緊張程度。
                                                                               
◇◇◆◆改編?◆◆◇◇
                                                                               
    書腰上寫著:「安潔莉娜.裘莉都抗拒不了的角色」,暗示著有機會拍成電影。不過目前看來,沒什麼下文便是了。
                                                                                                             
    但若將文字影像化,說不定我認為的「沉悶的步調」便會消失了吧。

  ◇◇◆◆時間經過(劇情透露)◆◆◇◇
                   

日期 時間 事件 地點 章節
4月   被害:布蘭達.史代普 該住宅 8
5/12 2123 塞西爾泰勒報警 該住宅 15
5/31   被害:塞西爾泰勒 該住宅 15
6/7(六) 0049 蘿瑞彼德森打911(第四順位) 柏克萊大道 15
  0128 巡邏中警車接到通知 柏克萊大道 15
  0134 警車到蘿瑞家附近巡邏 柏克萊大道 15
  0157 蘿瑞丈夫麥特報警 柏克萊大道 15
  0233 法醫接到電話 自宅 1
    法醫與警探現場蒐證 柏克萊大道 1
  -1800 與指紋專家討論 檢驗室 2
    與露西相處,她已閱報過 自宅 3
6/9(一)   鑑定指紋:死者身上來自其丈夫 檢驗室 3
    警探到來,法醫聆聽死者丈夫的錄音調查 法醫辦公室 4
  1345 與人格分析專家/警探討論 法醫辦公室 5
    程式分析師通知:電腦有被入侵的跡象 分析師辦公室 5
  1415 秘書通知:署長欲見法醫 分析師辦公室 5
    血清專家分析體液與殘留纖維 血清實驗室 6
    討論利器的使用 工具痕跡與槍砲實驗室 6
  1630 與法醫署長/公共安全局局長/檢察官的會談 署長辦公室 6
  1700 回到法醫辦公室閱讀資料 法醫辦公室 7
    比爾拜訪 自宅 7
6/11(三)   到被害者家居周圍查訪 里奇蒙 8
    回家,比爾再訪,艾比路過 自宅 9/11
6/12(四)   有未知的資料遺留下來 法醫辦公室 9
    找到發光來源的可能性 檢驗室 10
6/13(五)   沒進展 法醫辦公室 10
  1700 比爾再訪 自宅 10
6/16(一) 下午 電訪調查肥皂的購買者 法醫辦公室 10
    另一被害者:漢娜耶伯儒 西大街 11
    驗屍 法醫辦公室 12
    與警探討論案情 警探車上 12
6/17(二) 0830 警探到訪 法醫辦公室 12
  下午 與法庭心理學家討論 夏洛斯維爾 12
6/18(三) 下午 艾比到來,並與人格分析專家討論 法醫辦公室 12
    找到證物 檢驗室 13
6/19(四) 下午 檢查衣物纖維 血清辦公室 14
    電訪被害者家人 法醫辦公室 14
    回家,露西指出系統管理員的使用方式 自宅 14
  2300 詢問資料備份,與艾比通訊,得知其消息來源 自宅 14
6/15(五)   消息見報(禮拜四頭條) 法醫辦公室 15
    電話錄音的資料 警察總部 15
    聽電話錄音,推斷兇手 自宅 16
6/16(六) 0200 兇手入侵 自宅 16
6/23(一)   結案,找到入侵電腦的嫌犯 法醫辦公室 16
6/26(四)   落幕   16
arrow
arrow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