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 blue sea.jpg

我曾認為,如果一部片的某一小片段能帶來記憶點,該片就算達到某部分的成功﹙不論是好是壞﹚,至少勝過那些看過就忘的片子。

《水深火熱》已達此標準。瑣碎的對白或劇情早就丟至資源回收桶,然某些讓兒時的我留下的震撼印象竟悄悄地沉積,以至於重看本片時,原抱著「應該是第一次看到」的心情觀看,直到那片遺失的拼圖宛如重獲新生般被拼湊了回來,霎那間,過去的記憶回復了不少。

大鯊魚、海底、籠子、水底……零碎的關鍵字如補丁般貼上了缺角的拼圖版。

就來說說哪些讓我有所印象好了。

bite.jpg

不是鯊魚的形體或大小,也不是吃人的慘狀,而是破窗而入的緊張感令我難以忘懷。有那一種束手無策的無奈,僅能眼睜睜地望著「泳」馳而來的物體撞擊著強化玻璃。正好上到物理課程的我,不禁思忖到這水深所造成的壓力有多少,他們到底會承受多少水壓……不自覺地就將之與電影連結一塊,而這竟成了留下記憶的關鍵所在。

另一同樣有記憶點的,是困於室內與鯊魚的鬥智賽。人進到水中就無法施展全力,又得提防蠢蠢欲動的改造鯊,於是什麼招式都出來了︰躲到烤箱、站到桌上以電擊之,鯊魚的死法成了記憶所在。反倒是片末的大決鬥就沒什麼印象了──這跟《大白鯊》有相似之處。

**人類與怪物的交鋒

electricify.jpg

與怪物碰面模式大致分成兩種:被動與主動。被動類型,通常是意外碰到怪物,完全沒有良善的應變措施,而這又以首集居多,因為這樣模式的意外性較高,如《柯洛弗檔案》、《深海攔截大海怪》等;主動類型,不外乎是獵殺研究販賣等目的,正是「續集」的愛用梗,如《大蟒蛇》系列、《從地心竄出》系列等。

《水深火熱》自然不是屬於前者──畢竟早有《大白鯊》為前例,所以它利用了後者介紹此生物。但並非是冒險方式,得深入絕地發現鯊魚所在,而是早以抓到此生物為研究作為開場。可想而知,為了製造怪物虐殺的「機會」,天災人禍的意外絕對會發生,而牠們勢必逃出生天,為了生存而滅殺人類﹙《大蟒蛇3》也是如此﹚。

這次故事用的梗放在醫療用途,什麼「為取得鯊魚蛋白質以治療疾病,所以得增加其腦容量,以期取得更多量」的理由,所以使鯊魚增加智慧,最後導致自食惡果的悲劇。

shark.jpg

但不管怎麼樣的變化,怪物的下場終將一死。

已經不知幾回了,電影中人類總闡述怪物之可怕,為了全人類的著想,所以得消滅之,卻沒從破壞其生存環境、縮短威脅到牠們的生存空間作為考量;如此「自私」的想法,從1933年版的《金剛》一路下來,為怪物喉舌的電影少之又少,連個生存機會都不放過﹙目前只想到《侏儸紀公園》有給予喘息機會﹚。

不是怪物片的重點被限制住了──永遠放在其外觀、大小、能力、弱點上──而是人類不願放棄至高無上的權力:想以智慧統治駕馭所有非人生物,一旦失控,只有毀滅;對於不對等的生物,沒有溝通一途──而如此看來很諷刺地,此刻的人類並非以智慧之物自居,而只不過是回歸最原始的野性衝動罷了。

就拿本片來說,主角群們為了擔憂「自製」的鯊魚逃出管轄區,非得消滅它不可,原因無它,因為如此有智慧的生物一旦逃出,人類會認為這會「一發不可收拾」,卻從未考量既然有智慧,說不易從怪物片中尋得「深度」,存有的,永遠只有爽度的衡量器。

或許,這就是怪物片的「宿命」吧。


arrow
arrow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