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erfect Murder.jpg

結局尚未公開前,我心裡吶喊了不下十次的話:這也未免太好看了吧!

有點不解為何評價不高,後才知道本片是驚悚大師希區考克1954年《電話謀殺案》的改編版──不消說,新版片肯定被一一檢視,放大比較;幸好票房可觀,至少不會被忽視。

也許是所涉獵的犯罪類型片太少,閱過的偵探推理小說十分有限,以致主角所有的計策全在我的想像之外:我的推測根據全仰賴於「第三者」模式,所以將「答案的揭曉」放在末端──就是「戴綠帽者」永遠都是最後才知道──萬萬沒料到故事採用了「破題技」,著實飽拳了我一頓。

**洩漏劇情,小心誤入。Start!

triple.jpg

題材不罕見︰與三角戀的糾葛有關。但它已經將一般放在句點的大哽,開門見山地擺了出來。片頭先來個三方破冰之言,虛情假意地明說彼此點頭之交的關係;不一會兒就來個翻雲覆雨,直接了當地點明艾蜜莉﹙Emily﹚紅杏出牆之進行式;氣氛隨著意外的電話聲瞬間加熱,還來不及降溫,就被戴綠帽者史蒂芬﹙Steven﹚驟然引爆──他愜意地踏進「敵窟」,輕描淡寫點出:你就是與我妻有染的偷腥賊!

瞧他怎麼說來著:

[You know I envy you.]

我忌妒你。

[You should be flattered; I am not prone to envy. It's a pathetic emotion. Sneaks up on you like cancer. I've got it and you know why?]

你應該備感高興才是。我不是那種會忌妒的人。那是可悲的情緒,像是悄然爬上你身的癌症。而如今我忌妒你,知道為什麼嗎?

[Of course you do. One of life's legitimately sublime experience. It's so......utterly complete.]

你當然知道。這是生命中最棒的經驗。那是如此……如此地完美。

[Fucking my wife.]

跟我太太上床。

﹙原諒我任性地自己亂譯:無法找到中文版﹚

unfaithful.jpg

霎那間我的小劇場全崩垮,驚嘆句「蝦咪毀」脫口而出。

沒有小心翼翼的謹慎私訪,沒有神經緊繃的電話蜜語,那種過往縝密行事的大段偷情情節,全被史蒂芬一語道破,「反將一軍」:還敢玩,我全都看在眼裡!

再接再厲,內心小劇場迅速重組︰來吧,史蒂芬快給大衛﹙David﹚狠狠的一擊!後頭會有的黑道組織,猛砸他的畫室一頓吧?再來幾句狠話,什麼賠償,什麼別再與我老婆相會……等等八點檔鄉土劇台詞,待會兒就要上字幕了;喔,最後千萬別忘了與老婆對峙的冰點高潮戲碼!

當史蒂芬說出那句「經典名言」時,我又再度地「降服」於情緒的本能,此回驚恐多於訝異成份的驚語再也無法掌控,脫韁而出:蝦小……朋友啦!

[Kill my wife.]

短捷沉穩,不帶表情,鏗鏘有力。

就是此時此刻,由衷發出的感嘆詞「好看!」,如冷泉般湧現。

**howdunit

calling.jpg

想了好一陣子,才知曉先前涉及的大都是「whodunit」,就是「猜凶手是誰」的情節,這讓讀者或觀眾的位置放在局外人角度,隨著主角﹙警察/偵探﹚的抽絲,最後找到誰是兇手。如果看過推理小說﹙或請看「無敵準則」之《名偵探的守則》﹚,凶手往往是最不可能的人,而這往往又容易被猜中,所以我對此類的情節已不抱太大興趣。

而本片用了「howdunit」,注重於凶手的詭計手法──與上述最大不同是,一開始就知道兇手是誰。此刻觀者的心情是矛盾的:對該人又愛又恨,一方面期待他﹙她﹚被繩之以法,但一方面又想知道他﹙她﹚的計策為何,可行性又是如何。更厲害的,是它將所有的犯罪手法闡述鮮明,並實地履行之,而不是將手法當作壓軸答案,成為片子的高潮。

對了,這正是片名的意義:《超完美謀殺案》/「A Perfect Murder」,與安東尼霍普金斯的《破綻》/「Fracture」,可相互搭配觀看。

這樣的片尚有個特點:工於心計的話術,成為美麗謊言的包裝──事實與虛假之言,大辣辣地開誠布公於觀眾眼前。什麼答案都揭曉了,只剩「劇中人」揭穿這完美詭局;如何從中「翻盤」,使萬無一失的詭計露出馬腳,非得小心設計才行,若有一絲絲拙劣的「閃失」,明瞭的不攻自破,就會被評為「無計可施」的爛哽。

不得不說,除了結局,前大段都是精采的心理攻防戰。

**心理戰術

不論史蒂芬、艾蜜莉或大衛,皆對彼此不夠坦然,自然就有所謂的「把柄」。然糖衣般的偽言,若被戳穿了,就成了他人威脅的利器。

Michael Douglas.jpg

史蒂芬:伺機而動

就先拿史蒂芬來說好了。

艾蜜莉曾對友人說:You don't know everything always has to be on his terms.

習於掌控任何事的史蒂芬,不讓艾蜜莉有選擇權。不論衣服,或是用餐決定這樣小事,不存在溝通行為,只有史蒂芬的霸道掌權,一味的一廂情願。這也暗示他習慣按自己的計畫行事,說明白些:「一切都在其掌握中」。

這樣的行為,肯定不輕易露出破綻,內心之事更是隱藏良好;相當然爾,艾蜜莉絕對不清楚史蒂芬有何不可告人的秘密,也許連他的生活習性都不甚清楚。

而傾向掌控權在手裡的史蒂芬,自然而然衍生觀察力過人的天賦,以達「制敵機先」之成效。我不停回想,他如何從艾蜜莉的不尋常舉止中發現端倪的。不規律時間返家,宴會上與不熟稔的男性隱匿對話,粗神經的人都能感受到「意外」,甭論心思縝密的史蒂芬了。

不愧是走過「江湖」的人,他探試一番,先找大衛的背景來歷,然後電話攻勢,最後採了破題──史蒂芬在此享有絕對的優勢,但更絕的是,還能讓大衛屈服於其所開的條件下。利用其弱點,完全吃定大衛,史蒂芬非常懂得說話之術。

話說回來,尚未與大衛接觸前,史蒂芬有瞞艾蜜莉什麼事情嗎?

財務危機。

husband.jpg

這就解釋了為何史蒂芬採此鋌而走險的策略。原先夫妻「本是同林鳥」,夫有難,妻必相挺,富有的太太理應提供金錢上的援助;如今貌合神離的關係,艾蜜莉隨時都有可能走人,史蒂芬到時可能不僅要不到錢,還得付一筆贍養費。與她攤牌,跟她說知其偷情行為,怎麼想都沒有好處可言。﹙法律上有丈夫向妻子討贍養費的情況嗎?﹚

但跟這第三者大衛肯定拿不了多少子兒:他只不是個窮小子。

於是順水推舟,買兇了斷,最直接了當的方法。

一旦得手,解決大衛也非難事﹙我當初有想:一旦大衛成功,肯定命在旦夕﹚,然後理所當然地繼承龐大的財產。

這就是史蒂芬的如意算盤。就是沒料到計策出包。

不論後來搬出怎麼樣的劇本,矇騙過了警官,也瞞過艾蜜莉,只要有謊言,漏洞問題自然生成。更糟的是,這下除了得騙艾蜜莉﹙把柄未知﹚,還得提防大衛的手段﹙把柄已知﹚──因史蒂芬的小辮子已被狠狠地攫住。

史蒂芬這下可是進退維谷了。

所以現下問題就是解決「已知者」﹙鐵定不能相信「我絕對不會說出去」的謊言﹚,繼續瞞騙「未知者」──大衛的下場可想而知。

Viggo Mortensen.jpg

大衛:沉著應對

有前科的他,接近艾蜜莉的最初動機絕對不純,說穿了,為錢。即便後來真迸出愛的火花,面對史蒂芬提出的生死路標,大衛還是採了保險路──沒辦法,過去的記錄早就被摸透透。

但他也不是省油的燈。既然有詐欺的經驗,留一手並不難。錄音採證,加上並不親自出手,一來沒有生命安危,二來能擺史蒂芬一道。爾虞我詐的交鋒,十拿九穩的大衛還得寸進尺的問道︰Do I keep fucking your wife in the meantime, or what?

簡直食髓知味,欲罷不能。足見大衛深諳玩弄他人與股掌間的樂趣。

Gwyneth Paltrow.jpg

艾蜜莉:美人心機?

比較起來,艾蜜莉算是較為「單純」的一方,她僅為愛而欺,而並未走入謀財害命的險路。

但她不對史蒂芬明說偷情的行為,這樣是否該背負愧疚感?

這就是雙結局的些許差異。原版結局讓史蒂芬在有動手的前提下,讓艾蜜莉的自衛舉動合理化;另一是艾蜜莉於盛怒下開槍,史蒂芬毫無反擊的跡象。前者將艾蜜莉塑成無辜的角色,讓觀眾對她會多些同情;後者則流露她的私心,看者對其好感度自然下降許多。

就我來看,我偏愛第二種結束。一來,不管何種理由,三個人都得背負甩不掉的責任與愧疚才行,畢竟有錯在先,不能有任何的解脫感,所以艾蜜莉的「私刑」才會較符合此敘述;二來,若依第二結局,艾蜜莉的片面之詞就能躲避刑責,此更能貼近「A Perfect Murder」的字面含意。

**

但不論結局離理想仍有些差距,三角的交織關係實在精彩;外加能看到麥克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耍心機的城府,以及維果莫天森﹙Viggo Mortensen﹚別於《魔戒》中亞拉岡的形象──片中的大衛,既風流又瀟灑──光是這兩個就值回票價﹙不好意思,女主角葛妮斯派特羅 ﹙Gwyneth Paltrow﹚完全被比下去阿﹚




arrow
arrow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