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ches Of Eastwick.jpg

不知從哪兒聽到本片,自此便念念不忘。總算,一見廬山真面目:巨星雲集,相互飆戲,煞是過癮。

恐怖與喜劇的元素相競爭結果,喜劇占了上風;本是令人害怕的畫面,但詭異中又帶點荒謬,原先驚恐的情緒不自主地轉換成錯愕,接著忍俊不住,一陣狂笑。兩種心情,一次滿足──不愧是該年的十大票房之一。

**

novel.jpg  john updike.jpg

《The Witches of Eastwick》,一譯為《東鎮女巫》,直接明瞭,即是表示東鎮區的女巫:而《紫屋魔戀》之名稱乍看之下像是禁忌之戀的解釋,但非得看了本片才能知曉一二。﹙「紫屋」之來源為何?我並未特別注意──推想是新房客的住屋﹚

現代成年版的巫師故事,個人目前看過的不多,如去年的《魔法師的學徒》,更早些年妮可基嫚主演的《神仙家庭》、《超異能快感》等,但不論是哪個版本,因為是「成年」,所以會強調愛情關連性,若是「少年版」,則會以冒險成份為主。而現代別於古代版的特色,如服裝上少了點奇裝異服﹙魔法帽、魔袍之類﹚──即是外觀上與一般人無異。

既然沒有特別裝扮,又是二十餘年前的奇幻片,不免擔憂以「魔幻」為主調的《紫屋魔戀》之可看性程度。

甭煩惱,雖沒有太多電腦特效做輔助,但不論哪一個「被施咒的狀態」,其「真實感」絕不是電腦程式作得來的;加上演員精湛的演出,《紫屋魔戀》到今日仍算中上之作。

**演員演技勝過一切

actor.jpg

若以單純的角度,可把《紫屋魔戀》重心放在施法的娛樂性上。

影片開始不久後,就有一陣狂風驟起,將演講場地吹得天翻地覆;這陣暴風也於片尾重現,外加飛揚的羽毛,將風的狂妄表達地淋漓盡致。這可是二十餘年前的特效,想必有使用特製的工業用扇,才能將小鎮籠罩於風的威力下。

第一眼明顯的電腦特效出現於網球競賽,這是工業光魔﹙ILM﹚的心血之作──因為三個女主角都不會打網球,所以那顆球全部都是以特效完成!

施法過程自然不能錯過受害者的演技。表現最佳的肯定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從「草人」被詛咒起開始,身體骨折、口中吐毛、櫻桃,最後在車上被甩,樣樣敬業;再來不可忽略維若妮卡萊特﹙Veronica Cartwright﹚,如噴泉似的吐櫻桃特技實在驚人。今日效果實在無法勝之──雖然有更為精美的特效,卻少了演員的演技,所以才會常見「僅有空殼卻無靈魂」的奇幻片。

**

balloon.bmp

但《紫屋魔戀》的重點,不在於施法的對戰戲碼。雖然主線是男女關係,卻又不是單純的愛戀別離:它的特點在於環境背景。

性開放的態度,於今日可能見怪不怪,至少在電影上是如此──以學校為主的青少男女於派對後解放的故事,自《美國派》後就多的不勝枚舉。但《紫》片時空可是在八零年代、女性權力尚未普及﹙不難發現,八零年代以前的女性角色並不強勢──於動作片中的力氣大都放在「尖叫」上﹚,而三個女性的所作所為,都在挑戰傳統價值觀的底線。

話說從頭。

看看戴洛﹙Daryl Van Horne﹚未到來前,小鎮是怎樣的環境。三個女主角都被小鎮上的學校教師吃豆腐,卻不敢吭聲──還公然於小學生面前性騷擾──足見當時社會環境男性權力之猖狂,女性發聲權之壓抑。

可不是?她們只得在私下共同嘲諷,以互相安慰,再再透露出女性的弱勢。

更加受到包袱的是,三個女性都是在情場失意者──且還是曾有婚姻之人。雕塑家亞莉珊卓﹙Alexandra Medford﹚所愛之人過世了,報章記者蘇琪﹙Sukie Ridgemont﹚前夫留給她六個孩子,大提琴手兼小學教師的珍﹙Jane Spofford﹚剛與丈夫協定離婚。這般受限,似乎讓她們想再度被愛的前景無望。

她們言語交流,想性愛、想歡愉,不避諱地討論性器大小的需求,討論男人的外表,以聊表慰藉。但所有都只存在於幻想,局限於具體行動。

直到英俊﹙?﹚的白馬王子到來。

白馬王子戴洛︰蜜舌無敵、各符所需

jack.jpg

戴洛正是她們的妄想綜合體,擁有如簧舌般的口才,完全了解三個女人所想之事,進而解放她們被傳統思維禁錮的靈魂,開啟了「做自己」的旅程──目的無他,就是「性解放」,別忘了這正是三個女人最初所想的,戴洛不過是扮演開啟潘朵拉之盒的甜蜜禁忌之鎖鑰。

亞莉珊卓

cher.jpg

首先是亞莉珊卓。作為一雕塑家,她了解人體的外貌結構﹙如片頭捏了女性雕像﹚,所以不意外地,戴洛直接出擊:非常直接地向她大談雄性「小頭作祟說」,卻又大似讚揚女性的偉大,他這麼道著︰

[I see men running around, trying to put their dicks into everything, trying to make something happen... but it's WOMEN who are the source... the only power. Nature, birth, rebirth. Cliche? Cliche... sure... but true.]

我看見男人到處跑,想把那話兒放進所有東西理面,想要搞出些東西來……但女人才是主導的一方,唯一動力來源。本性、生育、繁殖。老套?老套……沒錯,但千真萬確。


看看他怎麼談論男性:男人精蟲充腦,但重點是女人──因為她們是慾望的源頭──所以女人才是具有「能力」的一端。老調,卻又無比真實。

興頭正起,他趁勝追擊,直言他愛女人,讚揚女人,但若女人要自認為愚者,他也可順其心意。他順勢讚賞了亞莉,認為她是有頭腦之人;他還侃侃而談地說出了婚姻觀︰婚姻對女人而言是災難,等於自掘墳墓,只有等到解除此「枷鎖」,女人才會如花朵般重新綻放。

[ ......You have brains Alex, more than brains, and you don't even know it do you? Well most women do not.]

……妳有思想,艾莉,不只是有思想,而妳卻一無所知,不是嗎?大部分女人都不曉得。

[ ...... Good for the man, lousy for the woman. She dies, she suffocates. I've see it! And then the husband runs around complaining that he's fucking a dead person, and he's the one who killed her! ]

……對男人好極了,可對女人糟透了。她心已死,她無法呼吸。我見過!而那丈夫到處抱怨他與死人作愛,而他正是害死她的人!

[......When a woman unloads a husband -- or when a husband unloads a woman , however it happens -- death, desertion, divorce, the three 'd's' --when it happens, a woman blossoms. Blooms. Like flowers. Like fruit. She is ripe. ]

……當女人擺脫了丈夫,或丈夫擺脫了女人,不管怎麼發生的──死亡,離棄,離婚,三個d開頭的字眼──當它發生了,女人就盛開了,綻放了。像花一樣,像水果一樣。她成熟了。


他對亞莉的直言不諱從碰面起便開始了:要她更放開心胸地做更大件的雕塑品,於午餐桌前明說他的工具大小,進到臥室前又來個房前暗示﹙喜歡「舞廳」﹙ball﹚的用字﹚,引她進房後更毫不遮掩地於她面前更衣,撲躺於床,邀她共享「餐後運動」。

儘管亞莉表面拒絕了戴洛的「邀函」,潛伏的渴望仍不斷地被戴洛引出──暫且脫離世俗的例行雜務,自問最渴求的天性為河──進而回頭投向戴洛的雙臂中。

珍﹙Jane﹚


sarah.jpg

戴洛目標轉向了學校教師。她是三人中最自封的,無法反抗上級的騷擾,教導學生時不能傳達音樂的精神,自我練習時沒法跨過快速音符的門檻,似乎一板一眼的態度侷限了她潛在的天賦。戴洛又將「貶低男人」的自損理論套用在自己身上,先用十四世紀的女巫無辜論──純粹是男人控制慾作祟──接著用音樂與之交談。

[Nothing compared to you. You are an artist. Intonation. Vibrato. Stretch. You think I'm crazy, but I know music. It's the one thing makes me humble. ]

誰都比不上妳。妳可是個藝術家,有音調、顫音、力度。妳認為我瘋了,可我是懂音樂的,唯有它讓我謙卑

[You have precision. Precision is not prissy; precis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passion. Passion without precision is chaos.]

你有精準度,精準不是拘謹,而是熱情的基礎。沒有精準度的熱情是混亂。

[You are blind to your thumb position; you really keep pressure on it, don'tyou? Most men can't but you......you're the most beautiful chaos. This hand......this is your failure. Your bowing sucks.]

妳對妳的指法是盲見的;妳不斷對它施壓,不是嗎?大多數人不能,而妳……妳是最美妙的混亂。這雙手……這就是你的失敗處。妳的弓法差勁透了

[It's because your spiccato sounds like marcato your legato like detache. You kill the passion. Let it go. What are you holding back for? You're not just playing notes; you're playing phrases! Human outcries.]

那是因為妳的彈跳音像加強音,甚緩版變快版。妳殺光了熱情。放手吧,妳在怕什麼呢?妳不僅是演奏音符,而是樂句,歌劇的樂章阿。


這段話夠把珍唬得服服貼貼。戴洛先讚賞珍具有音符的精準度,卻又批判她弓法的笨拙,原因就是她缺乏熱情,將音符彈死了。戴洛先是撫慰著她的雙手,隨後將雙掌貼上珍合攏的膝上,將之半強迫性的開啟,並將珍的利器──大提琴,擱至兩腿之間。體溫的交流與言語的醍醐灌頂,珍潛在的能量源源不絕地流出,德弗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於指尖流瀉,進而奔放。

戴洛的鋼琴合奏具有無比的催化效果,珍彷彿有如神助般突破了瓶頸,轟雷似地猛然激長,乾柴烈火般的激情倏地迸發。

蘇淇﹙Sukie﹚

michelle.jpg

戴洛與三人碰面前,皆先引起她們的好奇心:他買了亞莉珊卓數月來沒人鑑賞的陶藝品,並全數購回;他亂入了珍的演奏會,還用非傳統的方式打照面──先在演奏會上鼾聲雷動,再於結束後大聲喝采,並留下眾朵鮮花;他接受報社採訪,並指定蘇淇一人。

這番舉動肯定讓三人好奇心大增。防衛心最重的亞莉珊卓被攻陷了,內心最封閉的珍也被開啟了,只剩蘇淇一人。

戴洛與她的接觸十分直接。沒有太多的言語交流,朋友的「共襄盛舉」讓她心房大開,盡情地投入於網球競賽、氣球海中,最後於水中進行兩人的溫存。

費莉西亞﹙Felicia Alden﹚的漫天哭號

Veronica Cartwright.jpg

神秘人物出現在平凡的小鎮,又住進禁忌的豪宅,大張旗鼓又詭異的行徑成了茶餘飯後的題材。

十分保守謹慎的鄉鎮,不能認同「性開放」這樣前衛的思想,男女關係這種「高度敏感」的話題瞬間成為標靶;更加強化的,是三個女主角都是已婚或是曾有婚姻之人,如今竟同時「共事一男」──至少表面如此,外人只能臆測──謠言八卦搭配著地方報紙,便四處流竄。如此「突破」傳統價值觀,怎不會成為鄉民攻訐的對象?

可不是,先甭提他們對古屋的妄測,光是對珍穿著的改變就有極大意見。看看超市的四週,女人皆穿著有袖的端莊衣物,可珍不僅大膽無袖示人,短裙、燙頭髮,連沒穿胸罩也礙著那些民婦,更是直接當著珍的面吐穢言。看看那些民婦眼神之冷漠,簡直如刀般銳利到可致人於死。﹙不是嗎?如果珍隔日便羞愧自亡,她們肯定鼓掌叫好!﹚

雪上加霜的情況,即是珍身為教職,小鎮上的家長鐵定讓其孩子避之遠之。

而在報紙將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之前,首先發難的是出版社老闆太太費莉西亞。她不斷責難其夫沒盡到職責,忽視社會上眾多不可見光的齷齪事,接著又到教堂大肆嚷嚷,將自己視為道德正義的大聲公,試圖喚起鎮民的良心。

這已明顯地點出本片欲傳達的意涵:不是要表現人們對惡魔的恐懼,而是對「挑戰傳統」的畏懼。沒錯,不是厭惡,而是畏懼,鎮民根深蒂固的理念不能動搖,加上信宗教的虔誠心──他們想都沒想過「可以改變」,一旦跨越了,便會崩潰而不能自己;正如費莉西亞所表現的那樣,她必須盡力捍衛自我的良知,否則一旦被「滲透」、「教化」,她就再也不能適應而被擊潰。

回歸傳統的腳步

four.jpg

故事最後還是逃離不了傳統的束縛。費莉西亞一事爆發後,三人便退縮了,想要回到原本生活,不再與戴洛見面。這儼然成了悲哀的結局──雖然在結局上屬於某種程度的勝利﹙畢竟打敗了惡魔﹚──因為輿論仍為她們帶來了壓力。

並非讚賞或是批判三女共事一男的想法,重點在於事件最後的決策。她們放棄了與鎮民溝通﹙雖可能多說無異,甚至被迫遠離小鎮﹚,直接採用了消極的妥協態度──足見日積月累而成的傳統觀力量之強大。

**電影其他故事﹙http://www.imdb.com/title/tt0094332/trivia

維若妮卡萊特﹙Veronica Cartwright﹚吐櫻桃的畫面,原先有用到木偶替身,但試映觀眾覺得太噁心,於是索性就把畫面完全剪掉。﹙我心裡一直想到《歡迎光臨死亡小鎮》的木偶﹚

電影後來被翻拍成音樂劇、影集﹙目前只有一季﹚等,維若妮卡萊特亦有出現於影集中。

最後提關於導演George Miller 的事。他是澳洲人,所以不曉得好萊塢的溝通方式。他說為了節省預算,並習於行走於片場之故,所以不用導演專用拖車;竟然就被劇組認為他容易「妥協」﹙pushover﹚,然後就大整之:不給他足夠的鏡頭﹙說要兩個,就只拍一個﹚。導演也不甘示弱,停拍至劇組符他要求為止;而劇組竟還想換導演,幸好傑克尼克遜「嚇阻」了他們,告訴他們若換導,他也會隨後走人。

唔,看來佳片的背後,也是有這麼多「好事多磨」的軼事阿。


arrow
arrow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