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r

「黑夜降臨前」斗大的字體映入眼簾,立即浮現靈異現象的劇情;但一見到海報,劃分三格的圖樣似乎已透露走向:一個女孩在奔跑,另一個女孩被綑綁,還有男性的存在將之切分為二,這樣的拼湊看來,肯定離鬼怪的情節遠矣。既是恐怖類型,「殺戮」、「追趕」的成份應該是主軸吧。

開頭就直接來場「虐待」引言,直接告訴觀眾,接下來的事件必與之有關。

小女子的驚險之旅

trip

不諳國情的旅遊遇險,這樣的故事不算少。《即刻救援》用了解救方的角度為切入點,把「受害者」以配角的位置,隨主角抽絲剝繭地理解其背景;《禁入廢墟》則是與古物接觸的方式,將自身導入未知的險境中。

本片以兩位旅行中的女性作為起點,開啟一連串的驚險行程。改編自1970年同名電影,原先是兩個英國人到法國的旅行,換成美國人到阿根廷的自行車之旅。若先不對氣氛的安排多作評論,單單從角色塑造上下手,還是能得到一些東西──警覺性太低,這肯定是本片所欲傳達的訊息。

光是落隊而不趕緊跟團的心態,就讓我稍微皺眉。心中的另一個我跳出來說,「這樣未免太小題大作,兩個都是成年人,頂多變成自助旅行又何妨?」

好吧,我暫時投降。

但她們一身招蜂引蝶,觀光客十足樣地彷彿要讓當地人立即注視似的打扮,這樣總該說是她們太招搖吧?「等等,」另一個我嘲諷似的對我指責道,「難道你沒看過騎單車的外國人嗎?輕裝之下方能使力輕鬆,讓皮膚多接觸太陽是另一福利;而這般打扮,都市裡的褲裙及腰的女性是沒見過逆?這樣「庄腳聳」的論點還是少提的好。」

好吧,就當作自己是見識不廣好了。﹙唔,可這是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通的鄉下地方呀……﹚

naked

夜晚狂歡總該是她們的自覺不夠了吧?到Pub又想引人注目,還到廁所勾人,管別人播放什麼音樂,這樣地不自制還能怪誰?一道銳利的眼神射過來,另一個我以超級不屑的神情透露著︰「瞧你說得是什麼言論?到Pub不放鬆要幹嘛?有沒有這麼拘謹阿?」

唔,這樣說也沒錯,那半夜玩到要到陌生人家總……別在青我了,是要說「人際不是都從陌生的程度做起」的言論吧?

那別的不說,沒準時起床總不對吧?隨便晃到荒郊野外,卻又吵架而負氣離開總不對吧?另一個我用手制止了我繼續高談闊論︰「她們都是大人了,沒搭上車,頂多隔天才跟上不就得了?吵架,嚥不下那口氣當然先各自冷靜一下,難不成互毆一頓會好些?」

 

 

一時之間我無法言語。過了半晌,才說出那出事了是誰的責任的話。

另一個我嗤之以鼻地吆喝著︰「那還用說,當然是那些惡人的錯!拜託,相信人性本善的她們何罪之有,那些充滿邪念的傢伙才是淵藪所在,怎能將責任放在兩個孤伶伶的女子上?」

我敗了,再也不能反駁。既然搬出了「人性向善論」,那「警覺心論點」肯定完全與其相牴觸──這樣說來,她們的遇難,錯之永遠在旁人,沒錯吧?

「廢話!」

背景推測﹙劇情透露﹚:遺憾之處

Odette Yustman

看起來小鎮上的某些人屬於人蛇集團。除了現有的三人,我最想知道的,是老闆娘到底知不知情。

以人性本善的角度來看,老闆娘是無辜的。老闆所做的一切都將她瞞在鼓裡,而她對女孩所說的推薦地點是誠心的話。

另一方面,倘若老闆最後所說的不是:「怎麼是這個?」,而是「謝謝你的幫忙阿」,我肯定老闆娘是知情的。鎮上「唯一」的飯店等於是接洽方──正是外地人會過夜的第一場所。看看老闆娘說的,推薦她們去看瀑布或山洞,而不是別墅,因為前面兩個處所比較容易落單,而別墅正是囚禁地點﹙人煙杳然﹚,怎可能讓她們到訪?

當地人的推薦之言,怎不吸引人?

之所以這麼推測,是因為老闆就是經手人﹙所以才常和老婆私下談話﹚。

接著,關鍵是接觸人。最佳的行動時機點為第一夜,所以捲毛小子才會力邀放浪女到他處休息:過了這晚,機會鐵定泡湯﹙離開的可能性太大﹚。前一晚失手,經過老闆的通知,捲毛小子才會到那女孩的地點埋伏。

官員的介入也很容易想像,小鎮上的消息流通不大,而能賺取的銀兩又不多,所以藉由所在職位,進行仲介交易。如果鎮上沒有擺上那些照片,就能將整個小鎮營造出「皆知悉」的狀況,所以才不願意幫助外人。﹙因為如果連自己的子女都是受害者,怎可能做出此事?﹚

如果是這樣的「陰險」設計,故事的可看性絕對能提升許多。

氣氛的營造

Amber Heard

地點的選擇

比起繁華都市的背景,《黑夜降臨前》的選擇更得我心:窮鄉僻野的小鎮,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休憩處,更能傳達語言不通的窘境。畢竟外鄉人的到訪,對於傳統的小鎮實在格格不入,加上放眼望去,年輕人的數量並不多,這樣女孩不易找到幫忙的人就十分明瞭了──老年人自然會擔心對方是否有所意圖,別說是外地人,即使是語言相通,也不盡然會願意幫忙。

影片中能看到不少好山好水,山景宜人,那道藏於小路中的瀑布更令我驚奇,宛若人間天堂似的,人煙罕見。這樣的美好,更能襯托出涉世未深的小鎮﹙可看到旅人並不多,除了兩個女孩,只剩一位男性﹚──否則,早就能看到人為開發過度的痕跡了。

而這樣的美色,讓後頭殘破的景象多了一分反差。首先是疑似廢棄的橋道,然後又是河面寬廣,但並不怎麼迷人的河流。最驚訝的,是宛如巨大廢棄場的地點,那樣如戰後的荒涼景致我只在《戰地琴人》中看過──如果這非電腦特效作品而是真實場景,就非得佩服劇組的勘景能力不可。

鏡頭的選擇

以上就是我對此片的正面感言,接著就是沒完沒了的抱怨文。我不會從角色設定上著眼﹙畢竟說來說去就那些:女性只顧著尖叫;以為會沒理由地往前逃跑,結果還有時間管那人在哪裡……﹚,就從選用的畫面開始說起。


實在,有夠多「偷窺」的角度﹙原諒我不知該專業術語﹚,多到氾濫的程度。我相信導演是為了營造「疑神疑鬼」的氣氛,所以有些的角度是「真」﹙就是真有人在那邊﹚,有些角度是「假」──而本片的後者有夠多,多到令人厭煩,有些還很可笑﹙如片尾﹚,完全沒有恐怖氣氛。這樣的設計,反而拖累了劇情的節奏,所以毫無驚悚感可言。

再來,選擇的角度有夠「多元」,一下子受害者,一下子加害者,這樣「面面俱到」的方式,又怎會可怕?最大的例子出現在使用發電機那段,簡直就像在玩躲貓貓,引人發噱阿。

剪接也是一大毛病。有許多不連戲的片段,最常出現在找人的戲碼,不斷跳來跳去,所以角色會有突然亂入的感覺。

角色

Michel Noher

配角的交代

疑神疑鬼的問題,最重要就是解答,虛晃一招通常會被認為「沒有交代」。除了鏡頭的問題,劇情中還有許多未說明的,如片中的白髮老者是誰?﹙沒必要幹嘛拍兩次?﹚旅行團竟毫無連繫?麥可怎麼會這麼巧出現在那地點?

演技問題

問題其實不僅如此,演技上也有不順之處,如片頭被電昏的片段就有點假,找人而崩潰的表情也有點不自然,但就念在花瓶的選角還找的不賴上﹙很像梅根與克莉斯汀﹚,抵銷了演技不足的抱怨。﹙可不是?看起來不必要的脫衣場所也全露了。﹚


**

總之,若加強「寫實氣氛」與「劇情連貫性」,再多一點演技,再多一點與標題的關連性﹙片名取的並不是太好,跟劇情連接算是薄弱﹚,本片的評價應能提高不少。


arrow
arrow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