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achnophobia

生物認知處在懵懂期前的我,所有的學習來源,不外乎是成人反應,以及影像的衝擊。惱人的蚊,處以五指印記;圍繞在動物屍體旁的群蟻,以帚掃之;沿壁亂竄,施展舞空術的蟑,用鞋底賞它一個痛快;馬陸,蜈蚣,蛞瑜……等等不速之客,只能請它們另找宴主。

而蜘蛛,很奇妙的是,不同型的,就有不同的待遇。有一種全身烏黑,形體較小,但會於住家四處遊走的,往往會與「衛生紙」相見歡──內心底層,畏懼它會於食材上留下痕跡。有一種是隨風飄揚,一到夏天就會隨機結網,無須一個晚上便能感受它的存在,這一類就僅會以口吹落。那種身處床腳,日光燈旁,體態細長型者,我將之視為「相安無事」型,並且抱著感激的心態:一段時間觀察,就能發現惱人清夢的蚊子,以十字固定的姿態,定在網上。

但最引發我恐慌的,是俗稱的喇牙。體形之碩大,行動之迅速,讓我無法等閒視之。八腳盤踞一方,可怕的外貌,曾使幼時的我嚇得不知所措;以掃帚襲之後,沒料到它的身形「奇特」,啪的一聲,肚內小寶貝頓時亂逃……唔,至今回想起,還是一陣雞皮疙瘩。自瞭解此為蟑螂公敵後,便轉為感謝的心情,就僅是趨之別院,避免忍不住將它送進天堂。

很萬幸的是,還好從小沒看過《小魔星》,否則觀念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難更改了--會將蜘蛛完全毀滅(如受《大白鯊》的影響,至今仍認為鯊會主動攻擊人類)。

faucet

多數人的夢饜

上網查了一下,不少人看了《小魔星》後,產生了對蜘蛛恐懼的後遺症。看完之後,才發現此言不假:寫實結果。不像今日動畫的濫用,片中確確實實利用了上百隻的蜘蛛拍攝。事實上,這些都是對人無害的澳洲蜘蛛 Delena Cancerides,而它們受到冷熱而有所運動。不過大型的,就真的是毒蜘蛛了: tarantula,會吃鳥的品種,需得靠專家控制才行。

雖然被分類為恐怖喜劇片,導演 Frank Marshall也強調觀眾喜愛的是驚嚇中帶點歡樂色彩的混合體,而非純粹的驚悚片;但除了除蟲專家的現身,其他片段真會讓人如坐針氈。正如男主角誤認牆上掛鉤為蜘蛛的行為般,一旁深色的鑰匙串於晦暗燈光照射下,宛如活過來的蜘蛛,著實嚇了我一跳。

蜘蛛所帶來的恐懼,勝過其他動物災難片,其中一點:家居性。處處可見,看了電影後,更加相信此一生物的無所不在:屋頂,牆角落,藏身於灰暗處,像個突襲者,撒網捕捉可憐蟲……當恐懼無限擴展,就會烙印;尤其兒時的資訊吸收來者不拒,加上片中不斷強化蜘蛛的外貌──近看果真嚇人──絕對會成為孩子惡夢的來源。

shower

多樣性探究:二十年前的文化

主題除了環繞「邪惡蜘蛛」,片中尚有許多饒富趣味的議題:新品種的發現,醫界政治,解剖,以及遷居。

首先是雨林探險。劇中的昆蟲收集技巧,很難想像不是憑空杜撰:幾近專業的手法,能將所有物種一網打盡。(越來越想知道,劇中的昆蟲是否真的死亡?)也許已這樣的表現,期望喚起人類的良知。

說到這,不僅這片,動物災難片中,有八成是人類先去招惹,後來想採取毀滅的發展:《大蟒蛇:神出鬼沒》,《水深火熱》,人類的自以為是,認為那些主動攻擊的「怪物」必須消除,以保護自家安全,殊不知是人類先破壞生物環境再先,一點反省的念頭都沒有。(影片總以很消極的方式:始作俑者,必死;無辜者,必是英雄,典型的「錯要找對人,誤找冤大頭」)

醫界政治,不拐彎抹角地說了出來。老醫生的嘴臉(演員已經仙逝,RIP)一覽無遺,以老婆的藉口為由,繼續「服務」大眾。此一出發點並無不可,但劇中強化了老醫生的無能,加上是鎮上唯一的醫院,獨攬的意味十分濃厚;又將年輕醫生塑造成可憐蟲,彷彿若老的不退休,年輕醫生一家人就會被活活餓死。強烈的對比,若在二十年前觀影,定會替主角感到憤憤不平;但今日而言,刻意的反差反而多了點矯情。

再來,解剖。直至今日,仍是頗具爭議的問題。與理性與感性間的平衡取得:到底該入土為安,還是得進行分析,站在不同人的立場,就有不同的切入點。法律,變成強制性的力量:並非忽視逝者家屬的反對,而是於社會重大病例中,扮演重要的關鍵角色時,為了使病情降至最低,得採取的措施之一,否則就會像中世紀的黑死病,一發不可收拾。

最後是遷居。為了生活品質而改變環境,常出現在「靈異片」中:新房子,「新氣象」。而片中最後也用了「消極手法」,不適合居住,就直接遷回原居,而不是英雄般地留下,整地,更新小鎮環境──如此的走向,是我存在的一點點幻想。(畢竟大多數片選擇「逃離」)

actor

 男主角:重要的一環

本片的成功點之一:選擇害怕蜘蛛者作為男主角。這一點的選擇,讓片子的可看性瞬間提高不少。如果只是單純地因生物的巨大體型而害怕,那觀眾就僅會期待生物的出現,而不管主角的死活(動物災難片中,賣點絕對會是動物本身)。

本片男主角害怕蜘蛛的恐懼,從最開始就表現出來。小小無毒的蜘蛛就將他嚇得半死,幼時深根的回憶無能克服,成年後成為無法抹除的惡夢。所以當兩者相遇時,迸出的火花灼熱地燒著觀者緊繃的弦,尤其最後片段,連續兩大「王者」的出擊,更是將情緒帶到最高潮。

這時我才發現,原來不是東西越大,越有驚悚感,而是彼此間的「落差」:當兩者之間的溝通越不易,防衛性越重時,驚悚的效果就會越強烈。

killer

最驚悚的片段

既然是驚悚片,最後就來挑挑幾段讓人屏息的片段好了。本片常用幾個手法,讓觀眾有所期待,如先帶表情,再帶真相的鏡頭,像是棺材內的惡化;或不直接拍攝受攻擊的畫面,而是利用發生後的慘狀(第一個病人,老醫生,夫婦,科學家等等),在真相尚未揭曉前,可真吊人胃口。

驚悚又不失喜感的片段,莫過於學校教練一家子了:洗澡的女兒未發現遊走的蜘蛛,上廁所的老爸驚險地避過了蜘蛛的攻擊,一直到後來的除蟲專家現身,打擊蜘蛛的模樣,讓最緊繃的弦稍微放鬆點。

科學家,男主角的正面迎擊,亦激出不少火花;但最讓我最不舒服的片段,是傾巢而出的蜘蛛大軍,爬滿了一整個屋子,簡直就像我兒時「無心」舉動的事件重演。使我不得不想到,「數大」,可不一定美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