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r
 

 《羅雷司》被《時代周刊》評為本年度十大差片之一,實在替它打抱不平;但後來發現,這僅不過是單一影評人的意見,心裡已釋懷不少。


我確實喜愛《羅》,教育意味濃厚,論點非常直白──而這正是該位影評者無法接受的緣故,過度直接,欠缺原著的詩意──不只融入故事背景,也用了音樂形式展現,讓《羅》成為有聲有色的絢麗動畫。

蘇斯博士的童書改編,第四部電影作品,《羅》擁有著與前三者相似的特色:豐富的色彩,且更來得鮮豔。比起也是童書改編的《野獸冒險樂園》,《羅》更易被孩群接受,消化。

86分鐘的教育課程,主軸強調愛護樹木,直接點名伐木業者的不是;然而,此觀點曾引發他們的抗議。1988年,加州某小學將此訂為二年級的課外讀物,因而遭來當地伐木業者的反對。一家庭以木材裝潢為生的成員,亦出了一本仿《羅》的書籍來表達他們的不滿(不過該書籍的論點並未獲得肯定的評價)。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Lorax


除了主題之外,許多概念與社會關係,本片全都不加修飾,十分寫實傳遞而出:

 

Family

[1]家人的鄙視

就從萬事樂說起。萬事樂,Once-ler,「曾經」是個有頭有臉的人物,但在創業時,卻被家人,尤其是母親,極度冷嘲熱諷,什麼「如果失敗,我也不會感到意外」,直接表現出親人的大小眼看待。

扮演此一角色的,童書裡大都以「後母」的身分出現──就是非親生子,就不會仁慈對待──或是重男輕女的情節(又以東方社會為最);《羅》則「強化」此不平等對待,利用「親母」扮此惡毒角色。該母惡話一出,我瞬間皺起眉頭,深思這事件絕不單純,但後續卻未說明該母的偏差作為。

boss

 

[2]大公司的屹立不搖:Too Big to Fail


萬事樂於他的裝潢上,掛著我畢生第一次聽到的語句:Too Big to Fail。

這句話實在驚人。若某些大公司的管理有了意外,出了差錯,該企業所影響的,小則公司員工,大則影響全世界,如2008年金融海嘯,雷曼兄弟公司所造成的風波之大。然而,影片並未朝這方面發展,而是著重於企業「獨攬」下所造成的迫害,反對團體如「羅雷司」的發聲如此不堪,還被斷章取義,設計成支持萬事樂企業的一員。但不論是何者,多少反應出現實的悲哀。

http://en.wikipedia.org/wiki/Too_big_to_fail

不過《羅》用了童話模式的轉折點,來解決至今無解問題:泰德所作的行為,就像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大老闆一般可不會花心思在小鬼身上。儘管有用,肯定不是立即見效。不過,這大概是所有美好電影唯一的走向,就不願多花心思探究了。

ox

[3]消費者的需求?或是群體意識所趨?


這點概念,從最初貫穿到最後。先是來個歡樂的出場秀,每個人點出吸收乾淨空氣的美好,說出植物所帶來的落葉與髒亂,主角老母還對有多功能的樹木感到愛不釋手。到了中段,本來對萬事樂毛織布不屑一顧的人們(拿水果砸他,噓聲不斷),突然之間的一場意外,讓他們對此一新物迷上癮,需求驟然大增。歐先生(O'Hare)的企業又是另一開端。廣告業者還直接點出,用瓶裝的物質更受到歡迎。主角群挖開人造城市時,還受到群眾的不諒解。

這一點竟是如此寫實。

現實中,常見產品尚未普及前,人們依舊能過日子──就如同絲織品尚未進入該城市前的現象。工業革命引發一連串的發展,工廠雨後春筍般地林立,免洗餐具,塑膠手提袋,能源使用……逐漸變成日常所需;一旦全面停產,大為仰賴此一生活的人們肯定無法接受。(試想:這些物質的多寡,對原始部落的人們影響會有多大?)

即使知道這些物質可能帶來的傷害──知道大量砍樹後可能有不好的下場──,但大都選擇不去理它。如運送氧氣的送貨員,內心裡明知道自然的美好,卻因生活所逼,還在歐先生的公司中工作(瞧他一開始還歌功頌德)。

如此普及的商品「重要性」根深蒂固於人們心中,讓人們雖心存質疑,卻依然被動接受,不願自掘真相,直到世界一無所有才會頓悟──正如泰德開挖土機的作為,讓城鎮居民知道美好生活的假象。

不過回到更從頭的問題,人們未何會接受?答案就在試帶絲織品的女孩身上。

社會賦予這行為美好的名詞︰「流行趨勢」。「咦?那個看起來不錯!」,「好像方便多了」……真的有需要那些物質嗎?人是有「比較心」的,旁人擁有自己所沒有的物質,抱著「嗯?不妨也來試試看」的想法,一旦有著解決現下「慢況」的效果,或感到「跟的上」社會,更能凸顯自己的特質時,那樣的物質就成了生活所需的「裝飾品」了。

誰理它後續可能的毛病?到時候再解決就好了。所以絲沒了,樹木沒了,那就來製造純淨空氣吧。

社會的運轉就照著相仿的模式,經過了一個世代,又一個世代;雖然世界上有許多開著推土機的泰德,但存在著,是更多「盲眼」的絲呢鎮(Thneedville)居民。

 

Ted

 

[4]我怎麼可能是壞人?How Bad Can I Be?

個人最愛的片段。不僅畫面,更是傳達的意念,深達價值觀的核心。故事用了歌舞的歡樂襯托深層的話題:誰可能自認為壞蛋?做事的當下,以自我為中心發展,一切的變化都是合理範圍。

不以安於現況為衝刺動力,致力於更好的生活,為全人類的福祉著想;替「他人需求」努力作為心安的藉口,能夠解決燃眉之急的辦法,全都可行。

這樣的貼心,怎可能是壞人?

萬事樂缺乏自覺心嗎?不,絕對不是,他對他的企業擴展有著深遠的企圖心,已能看見廣闊的版圖;對於損己的模式,他選擇忽略(關閉了與羅雷司對話的窗口),等到無法挽回,才知大錯已鑄。

這是童話嗎?現實中,普遍存在著,正是此矛盾。大量生產的商品,正是人類所需;然而一旦罔顧後續的影響,未來的創傷,變成後世子孫該收拾的爛攤。不說別的,若沒有相關法律制定,人類會有自覺自制心來自我要求嗎?我無法想像,因為這樣的自束行為,才是真正的童話世界。

 

 

Lorax

羅雷司對於人類的信任

他對人類的信任感,簡直就是幻想。事業剛起飛的萬事樂,怎可能理羅雷司,這處處與他作對的絆腳石?萬事樂還更嗆的說,「你大可以用法力來處置我,何不立即收拾我?」我也在想,其他電影若有羅雷司這樣的角色,早就出手教訓了,但他僅僅做了拔帳篷,將萬事樂悄悄送走等事,就是不直接懲罰他。

石碑上的「Unless」不斷被強調,直到最後,我才好像想通些什麼。

童書中,並未從泰德的城市多做文章,全然以萬是樂的說故事時間為主軸,「Unless」這字,給了小朋友思考,給了大朋友省思的空間。作者很貼心地給了孩子答案:

"Unless someone like you cares a whole awful lot nothing is going to get better. It's not."

但對於成人,我想作者的盼望,正是羅雷司所想;不讓羅雷司發揮法力,正是透露出「即便有高壓法律制裁,也不見得有用,倒不如企盼人們的良心」的訊息。「Unless」一字,讓人反思破除現況的可能性:唯有自身願意改變,才是改變世界的動力來源。

羅雷司,也許就代表「良心」;當他從芎蒼中翩然落下,萬事樂給他最深層的擁抱,我頓時明瞭,萬事樂等這刻等了一輩子,因為在他泰半的人生,都活在自我譴責中,憂傷之深,連改變的動力都沒有(他的勇氣,完全是泰德所給予);羅雷司的現身,他的罪惡彷彿獲得完全的救贖。

羅雷司他也真心地回抱了萬事樂;身上金黃閃爍的毛髮,就像和煦的朝陽,溫暖著萬事樂傷痕纍纍的瘡疤;如此熱切的擁抱,宛如盼望著,每個觀者亦能將「Unless」此希望的種子擁入心中,透過暖烘烘的金黃光芒,滋潤呵護,伴著它的成長。

那麼未來的世界,就不是物質商品所堆積出來的美好假象,而是貨真價實的桃源國度。

 

畫圖教學

 

 

拙作

 

Lorax painting 

 

預告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2012百大票房(全球)
    全站熱搜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