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You Need is Kill

對我而言,接觸某一類文學,都需要某種「契機」。

國中國文課認識了劉墉,於是買了大量「勵志」文學(戴晨志系列,心靈雞湯);任賢齊版的《神鵰俠侶》播映後,沒多久書櫃就堆滿武俠小說;廣播電台的陪伴,因而購入光禹「五字版」的愛情文字書;高中時期愛幻想,三毛的流浪氣息陪我度過高二的歲月;大學時期瘋網路,九把刀不受拘束的髒字風格一字字地印入眼簾(接觸的是殺手系列);研究所看了許多日本電影,因此日本文學取代我先前「迷戀」的西洋文學。

如今,接觸了《明日邊界》,爾後買入畢生第一本輕小說:《All You Need is Kill》:我想,「輕小說」會變成我下半年喜好的文學類型。

**

以往會先接觸文字,再接觸電影;這次反其道而行,因此多少會擔心已知《明日邊界》的劇情,會破壞興致。

完全多慮。

除了結局大相逕庭,敘述方式亦是南轅北轍(這也說明了《明日邊界》改編相當成功)。故事分成四個章節進行。第一部分是主角的起先心態,第二是進化後的主角,第三部分將視角轉到女主角上,最後一部分收尾。每部分的結束,餘韻猶存,不老賣關子(丹布朗系列總是如此)。敘述方式,男主角以第一人稱自述,與讀者拉近關係;女主角則以第三人稱描述,多了神秘感。

藉著安倍吉俊所作的插畫,主角桐谷啓二(Kiriya Keiji)的樣貌活生生地躍於紙上。其設定則偏向日本一貫的風格:十八歲少年,尚未完全開發的心智中,充滿無限的可能性:他從一開始害怕,逃避,到勇於面對,雖然是很典型的少年熱血風,於作者櫻坂洋的「巧手」安排之下,「進化」過程十分合理,並不矯情。

女主角麗塔.布拉塔斯基的年紀與桐谷相仿,卻有著無人能及的經歷。女勝於男的設定已經越來越普及:未到最後關頭,到底誰能於戰亂下存活,實在難以預料。

**小說中的擬態

文字所描繪的「擬態」與電影中的不太相同:如溺斃的青蛙屍體(很難想像阿!),又類似海星模樣。比人類嬌小,卻比人類重,因此隨便被揮擊,當場就會粉身碎骨。(第一章)

於第三章,大致介紹了擬態來源:「星球改造」是它們的目的。將地球沙漠化,變成它們極易生存的環境。所謂的擬態,會與地球上的海底生物「結合」,進化,最後登陸,侵占地球。(外星人電影的常見模式)


然而,它們不過是先遣部隊,為了確保絕對勝利,尚有「主機擬態」,根據失敗的狀況予以修正,正是「重開機」一途。被毀掉沒關係,還有「備份主機」可以重啟。不斷地了解人類的失誤處,然後更正戰鬥模式,一戰再戰……

兩主角於意外中,接觸了主機擬態,因而有了「重新啟動」的機會。

**淒美結局(未看者慎入)

小說設定比電影複雜:桐谷與麗塔「同時」具有重啟的能力。

與電影不同的是終結輪迴的方法。小說中的重啟動,只要毀掉主機擬態就會重來(不像電影中,主角掛了才重開始的概念),除非先除去其「天線」,避免其傳輸訊號,再毀之才有作用。

然而,桐谷不管怎麼砍殺,都無法解決其輪迴窘況。這邊得佩服作者的設定:身為主角,桐谷戰了一百多回,竟然都沒去細想此無法突破的現狀︰果真是年輕十八歲小夥子,熱血往前衝,緣由擺在旁邊。

老實說,我一開始也沒停下思索(還以為會跟電影發展相同),認為桐谷的目標就是殺光所有的擬態,才會有所進展。

劇情在254 頁急轉直下,揭開斷此連結的唯一方法:彼此砍殺。

比起電影,小說中,桐谷與麗塔互動少了許多(頂多桐谷看著麗塔吃飯一百餘次);小說僅用了二十餘頁(212~237),簡單的餐桌互動,就讓兩人的愛情萌芽(嚴格說起來,比較像是桐谷的單相思:畢竟麗塔說砍就砍,毫無留情之處),就讓我期待後續的進展。(作者寫愛情線的功力不容小覷阿)

因而,突如其來的互鬥,使我措手不及──戰鬥場景還選在餐廳,不知是否想表示:愛情從哪兒開始,就從哪兒結束?

湛藍天空下,特牛島已不再紅光遍野;獨留的冷咖啡,靜靜地待在原處,彷彿是麗塔最後告別。

無以名狀的惆悵感,隨著收尾獨白,慢慢地擴散開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