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r

回頭找舊片,不知怎麼,八零年代電影,就是有種莫名的吸引力,會不經意地停留在陌生的片名,搜尋其相關簡介,進而觀賞之。至今,總算釐清一些原因。


難尋到片是其一。八零年代,並沒有太多好萊塢片進入台灣,比較蓬勃發展的是華語市場;也因此,現今於網路搜尋八零年代,或更早之前的老片,除屢在影展上映的「塵封片」,或是較為知名的得獎,賣座片外,一般電影的簡介不是寥寥無幾,就是資料短缺。片名下的功夫不多,直譯十分常見──不過這點。個人覺得沒什麼問題,如《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1987),《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1987),因搜尋上並無太大困擾。但有一類會使用「成語」,或是「詩句」,如本片被譯為《風雲際會》──與內容八竿子打不著邊,一旦不留心,就會錯過;若能於「片海」中尋得佳片,該天心情就如獲珍寶似的,十分雀躍。

二千年以降出現的電影,對我而言不算舊片(這個時期的我,已大量接觸影片);九零年代的片名,則流行起「公式法」,阿諾配「魔鬼」,老布配「終極」,「OO令」可套用到所有的動作片,「XX感」則用在鬼片,或是浪漫片……總言之,不難找到想要的片。至於七零年代以前,唔,那彷彿是上一個「時空」的影片,難租到是因素之一(大概LD的機會較大?),因此有時是抱著「朝聖」的心態觀賞。

另一方面,我想看今日年過五十的巨星,如何在三十餘年左右的演藝歲月,發光發熱,至今依舊不衰,如湯姆克魯斯,湯姆漢克,阿諾史瓦辛格,或是本片的方基墨等。

 

    Clash of the Titans 1981         The Dark Crystal         T-1000    
《諸神恩仇錄》  《魔水晶》  《魔鬼終結者2》

 

選擇奇幻或科幻類,則是最重要的因素:到底八零年代的電腦科技進展到什麼地步?1981年的《諸神恩仇錄》(Clash of the Titans)依然使用偶黏土塑造怪物,《魔水晶》(The Dark Crystal)的大魔王,則以木偶裝亮相。肯定有一時期,電腦特效大幅躍進,受到認同,而此關鍵時期,應該就在八零年代左右──我能想像1991年《魔鬼終結者2》,其特效一登場,定引發一陣驚呼。(若當時網路盛行,肯定造成數周洗版!)


因而,我便想瞧瞧《風雲際會》這部八零年代的奇幻片,或有多精緻的視覺效果。(本片入圍該年奧斯卡視覺特效,但最後拱手讓給了《威探闖通關》)

大導的合作:喬治盧卡斯&朗霍華

 

 2013  2013年,某個典禮上
 Director  1988年,拍攝現場
1973 1973年,第一部合作戲

 

《風雲際會》的故事出自喬治盧卡斯之手。雖早在七零年代,就開始構思本片,但他直到視覺特效的發展較成熟時,才開始著手影像化的作業。不過他並非親自執導,而是邀朗霍華(Ron Howard)作為本片導演。一來是因為當時朗霍華在尋找奇幻故事的拍攝機會,二來他拍攝《魔繭》(Cocoon,1985)時,視覺特效的合作對象是光影魔幻工業(Industrial Light & Magic,ILM),正是盧卡斯所屬,多了幾分連繫關係。事實上,兩人早在盧卡斯的《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1973)就認識了:當時尚未以導演身分聞名前的朗霍華,在《美國風情畫》擔任要角。(哇,當時朗霍華還是個二十不到的小夥子!)

爾後在票房的考量下,未能推出續集,但盧卡斯接續寫了三部曲:「Shadow Moon」,「Shadow Dawn」以及「Shadow Star」。

Shadow moon   Shadow Dawn Shadow Star
Shadow Moon Shadow Dawn Shadow Star

 

順道一提,當初盧卡斯在找發行商時,碰了一鼻子灰:他們的擔心是有道理的,《電光飛鏢俠》(Krull,1983),《黑魔王》(Legend,1985),《屠龍記》(Dragonslayer,1981)票房慘淡,有了前車之鑑,他們不願貿然投資。因此,盧卡斯找了老朋友Alan Ladd, Jr. ──當時是米高梅的頭頭──才讓《風雲際會》的預算有了著落。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ow_(film)

奇幻視覺之旅

 

    Dog             Cave         Monster 2    
獵犬 山怪 雙頭龍

 


《風雲際會》視覺特效並非全依賴電腦,第一個讓我眼睛一亮的,是看不出頭顱的怪異生物,全身烏漆抹黑:原來是披著橡膠面具的洛威拿犬(Rottweiler)!

另一完全不需特效的,就是 Nelwyn 人:他們本身就是侏儒,不用像《魔戒》中的哈比人,還得特效處理。(不過片中所用的鄙夷詞語,不是「dwarf」,而是「peck」)讓我驚訝的是,不只成年演員,連主角的兩個童星孩子,也具有此一血統。

雙頭龍,或是山怪,其外貌確實有八零年代的「味道」,不精緻,動作遲緩,但也是這樣的「原始」,才能看出道具組如何絞盡腦汁,極力塑造這些可怖的不祥物。

而棕精靈(Brownie)就必須使用藍幕幫忙,才能讓對比如此明顯──這是最讓我驚訝的特效,畢竟「大人物」與「小人物」間互動,竟沒什麼突兀的違和感!

本片中的最大突破,就發生在「變身」這幕。片中被施咒的魔法師,須靠魔杖才能將她恢復成人;過去要拍攝轉換的方式,會靠「停格」,或是旁跳鏡頭(cutaway)(猜想的方式:一邊拍主角,一邊拍魔術師),但ILM採用新創的模式:影像變形(Morphing),讓轉換的過程更加平滑。

 

 

 


 

豬型態的轉換

 

小人物立大功

就今日的眼光來看,故事並不創新:好人,壞人壁壘分明,該背叛的,該成功的,一目了然,Nelwyn 護送 嬰孩,還有騎士的幫助,一路上遇到重重阻礙,最後邪不勝正。

另外,本片尚有些許缺失。

一是配樂的不足。本片作曲者為James Horner,他以古典樂為底,做了些許改編,包括莫札特,葛利格,舒曼等作品;然而,因為冒險的冗長,有些沒有音樂襯托,略顯沉悶。二是劇情的發展:抓了又放,放了又抓,這樣過程並不是不行,但沒有新意,就會顯得多餘。而女主角的心境轉折十分突兀,很快地就傾向「正義」的一方。(事實上,陣前倒戈的鋪陳若是做得好,就會激勵人心)而主角學會魔法的過程,完全沒有說明:隨便胡說,再多根棒子,就能施咒了!

18422615

 

然而,本片仍有獨到之處──這是我第一部所看到以侏儒為主角的戲。原先以為是方基墨為主軸,其實不然,焦點大都在演員Warwick Davis(演該部電影時,不到十八歲!),包括抱嬰兒,些許的拳腳戲碼,親自上陣;不僅肢體,表情也十分豐富。(所以我總覺得他演《哈利波特》教授時,戲份太少!)

除此之外,於 Nelwyn 村也有不少逗趣的角色,如村長,魔法師,偶發的言語讓我會心一笑(如魔法師很直白地告訴主角:占卜術是假的!)

總之,雖然《風雲際會》有些缺點,仍不失為一部道地的八零年代奇幻片。

 

Make-up  

arrow
arrow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