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ion To mars poster

基本的太空旅行元素組合:號稱菁英團隊,旅程意外,登陸不順,探索星球。

即便是去年的《星際效應》,亦無可避免地採用上述組合。只要為某目的而造訪新星球,首先要組合隊伍,不意外地,初期彼此間沒有共識,到後期才有所改善;登陸前就會遭遇眾多危機,如通過殞石帶,艙體損毀,燃料耗盡;登陸時又充滿風險,降落速度,方位,重力場等要素需詳加考量;最後,探索未知的新星球,通常是片子高潮──要從現實可行面,或是想像成分,從哪一點著手,觀眾比較容易接受,就看編劇的智慧了。

《火星任務》中,該菁英團隊造訪電影中最常出現,也是現實面最有可能抵達的星球:火星。為了找尋新環境來定居生活,選擇研究已久的火星。然而,先遣團隊中,遭遇未知麻煩;身為先遣隊員的朋友,義不容辭地成立救援隊,並自告奮勇地參與救援任務。

 

Ground

星球探測

之所以用火星作為探測目標,我想多少是因為現實中,確實已有探測機登陸火星之故。據百科指出,早在七零年代,蘇俄與美國已有成功的登陸經驗,且成功傳回火星照片。登陸計畫於往後四十餘年持續不斷(如近期的火星車好奇號(2011年)),且計畫也愈來越龐大,除了打算於火星上種植植物外,最近還有「火星移民」計劃:未來數年間,有可能就會成真。巧妙的是,《火星任務》的設定年為2020年,正是這預估的年份間!

順道一提,此火星移民計畫,為荷蘭某私人公司所提出,稱為「火星一號」(Mars One),預計2018,2020年發射無人登陸機(unmanned lander),2024年才施行人類登陸計劃。有意思的是,他們採用網路報名的方式,讓有意願者參加,而非現有的太空人──別太興奮報名,因為這是一趟「有去無回」的旅程──全世界將近3000人報名,逐步篩選以及培訓,最終人數會降到20至40位左右。到底這趟旅程是否成行(失敗的機會不小),就看這十年間的發展了。

http://www.epochtimes.com/b5/14/5/14/n4155335.htm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s_One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174891

Surface

 

回到電影。《火星任務》不僅考量上述時間點,亦沒有忽略飛行時間(約六個月),資訊傳送時間(數分鐘才能收到訊號)等細節。於火星外貌上,劇本加入了現實與想像面。現實面是火星的外貌,包括紅棕色的地表(氧化鐵之故),二是隆起的地形。想像面便是於此「隆起地表」──外觀很像「人臉」──多加描繪:此內部到底藏有什麼祕密?

乍看,浮現了「什麼嘛!前面還好好的,怎麼後來就『超現實』了?」的想法,後來才曉得,此天馬行空的幻想是有根據的。1976年,探測器於火星地表上拍攝了一張震驚全球的照片(編號為#35A72):圖右有個類似「人臉」的地形。《火星任務》便以此作為探索根據,想知道人臉的真相為何。

35A72


http://en.wikipedia.org/wiki/Cydonia_(region_of_Mars)

http://www.nownews.com/n/2010/07/30/674517

四個要素

有了主軸後,套入基本設定,就成了《火星任務》。

菁英團隊:片頭以數個一鏡到底的鏡頭,介紹本次的探險者:先遣部隊的路克(Luke),救援隊吉姆(Jim),伍迪(Woody),泰莉(Terri)以及菲爾(Phil)。《火》並沒有詳盡介紹每個人的專長,看起來把每個人當成「全能」:能駕駛,會生物科學(解DNA之謎,種植溫室植物),也會修復機械。

 

TeamWork


旅程意外/登陸危機:路克與先遣部員於火星上,遭遇莫名的沙塵暴,其它隊員不幸罹難,倖存的路克逃到安全處,發出求救訊號。因而,派出救援隊,緊急出動──雖然抵達的時間,已是半年後。片中拍出旅程中的「悠閒」,而這邊,亦拍出了《火星任務》的特色:無重力狀態與離心裝置。救援隊的太空艙以旋轉的方式運行(原理為何?),加上無重力,所以能看到救援隊員於艙中自在地旋轉,舞動。爾後,旅程中,艙體受到撞擊,造成破損,因此無法順利登陸,須藉由早些年發出的太空艙──當時已繞著火星公轉──看是否能靠此降落。這邊,發生了唯一的意外。

 

Dying





探索旅程:該片將重心放在解釋「人臉」形成。詭異的突起山區發出雜訊,卻有著規律排列,科學家們從中破解,原來那是「DNA」的訊號,且與人類相同!這引發科學家的好奇,前去觀察。進入了神秘區域,才了解訊號的用意及背後意涵。

人臉的秘密

Face

 

我認為《火星任務》的解釋相當大膽。先是被引入神秘的光芒中,迎面而來的,是「白色空間」,且環境(氣壓,氧氣濃度)還符合人類生存條件。再進一步觀察,發現內部的暗室竟是立體投影場所,頭上腳下全是宇宙外貌;緊接著,神秘高大物種現身,直接點出放此投影的原因:解釋人類的由來。

但表示方法略為草率。畢竟,前半段未鋪陳,後半段就來個超展開的解釋(我相信當初進場觀眾看到此處時,多少會感到詫異),好像硬要給觀眾:「沒錯,就是這個答案!」的強勢感。這點,《星際效應》就做的很好:它也有「超自然」的現象,但至少頭尾呼應,讓人有恍然大悟,而非措手不及的感覺。

火星相關電影

 

1918 Himmelskibet



最後,提些其他有關火星的電影。相較於其他太陽系行星,火星電影相當的多,默片時期,就有丹麥導演拍攝火星電影(Himmelskibet,1918)。

幾部比較知名的火星電影,有的結合了動作成分,如《魔鬼總動員》(1990),《異星戰場:強卡特戰記》(2012),或是以火星為部分背景的,如《守護者》(2009)。另外,尚有一部與《火星任務》同年上映,但票房慘烈的電影,為方基墨主演的《全面失控》──同樣也是探險之旅,於火星上遭遇無可預料的災難。為何票房收益不佳,等看過之後,再來「事後諸葛」了。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tegory:Mars_in_fil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