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鬼哭神嚎:惡靈15》與《惡靈十三》沒有關聯(惡靈15,不是惡靈有十五隻,純粹是2015年上映,跟《刺激1995》的譯名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後者的譯名被罵翻了),也不是《鬼哭狼嚎》或是《鬼哭人嚎》的姊妹作;唯一有牽連的,就是《鬼哭神號》(1982):它正是該系列的重啟作。


    首集原作備受推崇。史蒂芬史匹伯編劇,多比霍普(Tobe Hooper)執導;於恐怖片影史的評價上不差,如入選為電視節目 Bravo 選出的「百大恐怖驚魂片段」,也被美國電影協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選為「百大驚悚電影」之一;多年後的重啟新作,自然頗令人期待。

    新任導演為 Gil Kenan,他的前兩部作品《怪怪屋》與《微光城市》深受我喜愛,有氣氛,有驚喜,可惜《微光城市》的票房失利,使得他的導演之路沉寂多年,直到《鬼哭神嚎:惡靈15》才重新復出。

    定位在PG-13級,而非R 級,自然不會有血腥,斷手斷腳的景象出現,於是,可將《鬼哭神嚎:惡靈15》視為恐怖片的「入門作」,也許對重度恐怖迷而言,根本不算是清粥小菜,但若想試著接觸恐怖片的觀眾,不妨參考看看──有驚悚氛圍,但不至於矇眼觀賞。



**故事介紹:驚悚與懸疑兼具

    一如往常,「新家」永遠存有不可告人的祕密──閣樓,地下室,舊衣櫥,戶外大樹,有著隨月痕跡,等著某人去探索。富有想像力的孩童,是最佳首選。他(她)們沒有防備,不論對方來歷或善惡意,都樂於與「看不見的對方」分享故事。他(她)們時而天真地告訴身旁年長者自身的遭遇,後者大都將此視為「新環境適應的過渡期」,不予認真理會。

    然後,事情就這麼發生了……

    《鬼哭神嚎:惡靈15》的特點在於,長者知悉的時間特別「早」,劇情不到一半,雙親就見到了「真相」。為何說此為特色?大部分的「搞鬼」片,通常具有不見棺材不掉淚的特質,非得親眼見到,才能「放心」,否則之前的遭遇,不過是自己的臆測──這樣的「存疑感」,賦予了懸疑片(mystery)的生命:要角深陷五里霧中,總不明就裡。時間越長,越有機會「布局」,製造各種裝神弄鬼的場景。

    但本片很早就讓長者知悉(姊姊被抓,妹妹被關)──已經眼見為憑──所以懸疑性驟減,換成「驚悚」成分(對主角而言,懸疑具「未知性」,驚悚具「已知性」)。

    接續下來的偵測,探索,目的就是要救人,逃離此屋。



**嚇人與救人手法

    恐怖片中,嚇人的方式不外乎是「聲音」與「影像」,濫用前者的電影已不勝枚舉(誰都會被突如其來的叫聲嚇到──即便影像不嚇人),是我非常不愛的手法,而後者的拍攝就要看導演的詮釋,有時無聲勝有聲,光是黑影就足以讓人心臟漏一拍

    《鬼哭神嚎:惡靈15》最驚悚的成分,已出現於海報上:小丑。雖有「突如其來」的音效,卻不濫用;小丑驚奇的現身,確實達到懾人之效。其他便是惡作劇了,如吸人的衣櫥,抓人的大樹,漏奇怪液體的地面,奇怪的電視手影,讓人充滿可怕的幻覺等等,正如標題所說:poltergeist,搗蛋鬼。

    民俗傳說中,「poltergeist」是鬼魂的一種,造成的超自然現象如飛翔(或移動)的物體,巨大的聲響,敲門聲,或隨意絆倒,嚙咬,抓握人類等。早期沒有科學解釋,類多少會將此視為鬼靈作祟,進而求助神祇;而後藉由學術觀點著手,這些恐怕僅是屋主的心理作祟所引起的,如水,些許波動可能造成聲響,或是熱漲冷縮等,未看到,便以為是魔神仔作怪。


    電影當然不用這種「無趣」的真理解讀,而是用煞有介事的科學儀器分析,追根究底,探索連接另一世界的方法。《鬼哭神嚎:惡靈15》用偵測取代通靈儀式──乍看之下還以為是科幻外星人片──通過異次元的繩索,即是最後的保命丹。

    從孩子作為主角便可知,劇情不會恐怖到哪裡去,所以進到異世界時,鬼物僅是嚇嚇孩子,攫取的動作並不多,尤其片長僅短短的九十三分鐘,難怪重口味的觀眾感到不甚過癮。

    不過就如我前述所言,既然電影定位在PG-13(台灣定在<輔導級>有點略高),就不能要求過分驚悚了。(話說回來,我倒蠻希望導演 Gil Kenan拍個限制級版哩!)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2015百大票房(全球) 3.0/5.0
    全站熱搜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