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2015)的特務片不斷地走出窠臼,自《金牌特務》,《瘋狂麥斯》,《紳士密令》,《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到最新的詹姆斯龐德電影:《007:惡魔四伏》,讓我驚喜不斷。

    作為第一部書寫的龐德電影,這回不查資料做比較(太仰賴 imdb 和 wikipedia 的文字),打算將當下心得如實寫出。

    一如往常,短暫回顧:第一部接觸的詹姆斯龐德系列,是上任龐德:皮爾斯布洛斯南(Pierce Brosnan,這恐怕是我第一個熟記的好萊塢演員人名)飾演,其首部作品《黃金眼》(Goldeneye,1995)。該部的好,暫時不在這裡多說,所帶來的影響,就是往後的二十年,一旦有007電影,一定於首映週上戲院報到觀賞。過去007系列總在過年期間上映,自從龐德換任後(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遂移到十一月,挑戰下半年的黃金檔期。

    《007:惡魔四伏》(Spectre)是我上戲院的第七部電影,與布洛斯南主演系列的不同點,在於連貫性。《007:惡魔四伏》道出前三集的幕後關鍵主使,都與惡魔黨有關(雖然前三集根本沒埋哏:這是遺憾之處),如oo事件的爆發,xx人物的死亡等等,讓007不再是「看完隨手丟」的動作片。


               

十餘年前,克雷格剛接演之際,反對聲浪不斷,身高,氣質,外貌,都拿來與布洛斯南比對:後者於戲中形象,不外乎是風流倜儻,紳士樣貌,是個耍嘴皮子的佼佼者,克雷格怎麼樣都無法仿其姿態,難免被吐槽連連。

    然而,接演四集以來,觀眾逐漸認同克雷格的007詮釋方法:血性漢子,衝動會出錯,不再恣意留情;更加突出的是,克雷格的體態恐怕是007演員中,最佳的一位(即使裸露場景不多)。《天降危機》(Skyfall,2012)把007系列推向系列的最高峰,愛黛兒(Adele)的無敵滄桑嗓音,絕對是最佳的宣傳代言人,而回溯007的年少背景,前所未有,更別提陪伴七集的重要人物,有了重大的生命轉折。《天降危機》擠進十億鎂元的門檻,於該年票房僅次於來勢洶洶的《復仇者聯盟1》(Marvel's The Avengers),勝過當年前勢看好的《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007:惡魔四伏》將如何「應戰」呢?我想至少是有誠意的。

    其預算相當大膽:接近三億鎂元(甚至更高)──這可是僅在奇幻/科幻類型才常見的成本──到底是背水一戰,抑或是勝券在握,可在往後幾週的票房見真章。

**《007:惡魔四伏》遊世界:動靜皆宜

    評價已出,明顯地低於前集;就一個007的影迷來說,實在是非戰之罪,畢竟《天降危機》可譬為系列神作:換新血,走不同過往路線,超出預期等特點,欲比它突出,不甚容易。

    是的,這可以說是護航,純粹是個人任性的喜好。

    但我並非毫無根據,胡亂護主,所以接著下來,將依故事的時間軸,道出《007:惡魔四伏》的可看之處。

  


    首先,系列的懷舊感

    沒有米高梅,沒有獅子的二次吼叫(謠傳獅子叫聲曾有過三聲),沒有一道聚焦聚光燈,沒有開槍射擊後的紅色血流,沒有經典的配樂,就不是007。沒有別的,開場白就是非常純粹的感動

    「都市觀光」與「產品展示」是007不可或缺的元素。

    就來談談都市。(產品代言,毋需多言)

    每個國家會趁此機會,大力行銷其風景,人文活動,歷史文物等,不消說,自然可增加觀光業的商機。《007:惡魔四伏》所造訪的城市,除自己的故鄉,倫敦(英國),尚包括墨西哥城(墨西哥),羅馬(義大利),提洛邦,Tirol(奧地利),丹吉爾(摩洛哥)等地。倫敦場景暫且不多談──那是必到訪之地──其餘則用某一特點標榜該都市的特色。




    墨西哥:亡靈節(動)

    率先登場的,是黑色骷顱的巨大派對。這是墨西哥重要的節日之一(而非電影隨意胡謅),紀念逝去的故人。遊行隊伍中的人群大都以面具,彩繪示人,神秘感帶出的些許詭譎氣氛,搭上本片片名:spectre(幽靈),一語雙關之意,不言而喻。

    這裡有兩個特點值得注意。一是配樂,行走於遊行中,搭配著敲擊樂器聲響;二是鏡到底的畫面(直到望見窗戶,鏡頭才切換),呼,沒有亂七八糟的大吼,或是瘋狂的大爆炸,單純的走路,就能有著速度與緊湊感。

    緊接著於預告就有出現的爆炸,並不值得一提:007系列常見──前一集發生在火車上,後頭場景大量毀壞,007從容(或義無反顧)地向前──但這裡亦可看出些許創意:龐德並不是死命地抓住殘骸邊緣,反而向後判斷立足點,攀躍,滑落,最後落於沙發上,整理西裝,立起,毫不狼狽的身手,就是007迷人之處!

    主題曲前,還有重要一波攻勢:直升機之戰。沒什麼嘛,確實它並非首舉之作,但倒飛,旋轉,全在人群眾多的上方展現,實在驚人(一般直升機場景,不是出現在追逐戰(如片尾),就是出現在荒山野嶺)。

    還有絕對不能錯過的一幕:007的一抹微笑,由下往上照的那景,雖然僅有短短幾秒,卻足以讓我留心(此角度實在不多)──堅毅,自信,雖大膽,卻沉穩。


    義大利:街道(靜)

    夜間,襯托出羅馬街道的靜與美。

    兩部跑車穿梭其中,沒有你來我往的槍擊聲,沒有碰碰車的機械碰撞(唯一出手的,還是龐德所促成的),沒有被破壞的街景,毫無喧囂,就連甩尾也充滿著溫柔感──我就是愛這樣的反差

    也就是如此的「靜」,讓我得以欣賞背後的古色建築。(喔,還有街道)

    羅馬的靜,不只用在追逐;神秘的會議室一景,則是本片最驚悚片段。幕後主使人,並沒有藏於鏡後,而是大方地坐於主位,因背光而無法見其面貌,因低語而無法辨其聲線。檯面上存在著緊繃氣氛,靜到讓人發寒


    奧地利:滑雪勝地(動)

    《007:惡魔四伏》大膽地挑戰「傳統」。007不再是唯一的行動者,M,Q都加入行列。在這之前,誰會曉得Q也可能陷入危機之中?於是,一方面是007的英雄救美,一方面是Q的機智逃脫,雖然分頭進行,卻又息息相聯。

    本片第二次與飛機有關的追逐。此回合先禮後兵,如同西部牛仔的決鬥風格,先點頭致意,再來激戰。不是亂七八糟的轟來轟去(請看《浴血任務》),多方嘗試的阻擾對方,以求取勝。


    摩洛哥:沙漠(動靜兼具)

    龐德風格,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請君入甕的陷阱如此鮮明,卻依舊執意踏入。怎不讓人愛上龐德的膽大行事作風?

    正邪交戰,前期處於弱勢的龐德,任其擺佈,不僅手腳,連心態都被掌握(與懷特的對談被錄下),在還沒秀出手錶應戰前,我倒想看看龐德能被整得多慘?

    可惜不長。很快地,故事給了龐德平反的機會:神射技巧,彈無虛發。

    短暫小結:扣除倫敦主戰場,四個觀光區,以不同的方式襯托,動靜交錯互換,實屬佳作。



**敵人動機的「說服力」

    不管是小咖的嘍嘍,還是撼動整個國家的魔王,動機不外乎是權力,錢財,掌控慾,反社會情節。如果從「SPECTRE」的本意,就能斷言其背後的「推動力」。SPECTRE,事實上是七個字的縮寫:Special Executive for (Counter-intelligence), Terrorism, Revenge and Extortion(反情報,恐怖主義,復仇與敲詐的特殊執行單位)。

    顯而易見。

    大魔王不必孔武有力,不必張牙無爪,但城府勢必要深。恩斯特(Ernst Stavro Blofeld)身形嬌小,卻運籌帷幄,不怒而威。

    另一方面,可看出惡魔黨的手段:利用全球通訊流通方式,控管全球資訊。網路成為一重要媒介,不斷地有電影以此方式告知大眾,如《黑暗騎士》,《魔鬼終結者5》,《龍紋身的女孩》等等,然而人們就像溫水煮青蛙般,毫無知覺地生存著。

    這些冠冕堂皇的包裝下,其內容物不過是私人恩怨。如同《天降危機》,與龐德處處敵對的恩斯特,只是很不爽他血溶於水的老爸有夠偏心,他認為龐德是杜鵑鳥,奪去他所該得到的父愛。

    套句吐槽柯南漫畫常見的話:汪洋般的殺意,鼻屎般的動機。

    但動機又何須鮮明?真實社會上,素不相識的兩人,只不過意外的互撞,就可能嗆輸贏,又何須什麼「正當」理由?

    然從另一角度出發,兄弟鬩牆何不是場人間悲劇?(雖然不是親兄弟)有著兒時共同回憶,成年之後卻又走向不同大道,最後竟又反目成仇。何其悲傷?

    《007:惡魔四伏》的魔王結局與過往不同,有人認為是反高潮(最後的決戰比不過前段的摩洛哥之役),爽度不夠。我認為這是大膽嘗試:不再以血腥洩恨復仇,而是選擇相信國家的制裁。觀眾肯定覺得︰搞什麼?敵人這麼弱?但我認為,非肌肉棒子的對決,這樣的倒地仰望,也具有一種「被征服」的美感。(當時一直祈禱,千萬不要有回馬槍的老調招式!)

**龐德女郎的纏綿

    所謂的Bond Girl,難免會與龐德有身體接觸,且通常有英雄救美的橋段。《007:惡魔四伏》的龐德女郎有兩位,一是莫妮卡貝魯奇(Monica Bellucci),一是蕾雅瑟杜(Lea Seydoux)。


 


 莫妮卡貝魯奇是目前二十四部龐德電影中,最年長的龐德女郎(50!),雖然沒有幹嘛就是了。但她真的很正!如果有看過《神鬼剋星》,鏡內的皇后就是她!讓人意外的是,她早在1997年的《明日帝國》(Tomorrow Never Dies)就試過鏡,但最後角色被泰瑞海契(Teri Hatcher)拿走了。至今如願以償,可喜可賀。


   


    蕾雅瑟杜是法國人,芳齡三十,我對她的作品不熟,但一定要提一部:《惡棍特工》。她是開場的女孩,當時與她對手戲的蘭達上校,就是演本片的大魔王,克里斯多夫華茲(Christoph Waltz)。《惡棍特工》他們兩是面對面坐著,《007:惡魔四伏》則是坐在側邊,但不管坐在哪,都讓人坐立難安阿!

    我所留意的,是女郎們與龐德的交手。Lucia Sciarra(貝魯奇所飾)的深宮「哀」婦感頗重,與龐德邊接吻邊說話更是一絕,兩三個吻換一個資訊;而與瑪德琳(Madeleine Swann)則是以搞笑的方式切入:What do we do now?



**全員大風吹

    過去的龐德電影,通常獨挑大樑,幕後人員不太出手,《空降危機》開了先例,讓M夫人參了戰;《007:惡魔四伏》更加誇張,M,Q,以及 Eve Moneypenny(嗯?她是做什麼的?)都摻了一腳。

    這三名軍情六處(Military Intelligence, Section 6,MI6)的人員,伊芙(Eve)具有身手(開槍能力),Q電腦超強,M則在政局上的變化聊若指掌,有了三人的「助攻」,龐德就能無後顧之憂地入敵人群中,英勇殺敵。

    有不少人是來看Q的。班維蕭(Ben Whishaw)的造型實在太Q了,大捲髮加黑框眼鏡,還有低沉嗓音,飾演聰明絕頂的Q──也許會造成一波讀書風氣?


    曾於《英倫情人》演出的雷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當年髮線沒那麼高,風度翩翩,帥氣度絕對超過丹尼爾克雷格;但兩人年紀不過六歲,丹尼爾至今仍維持年輕外型(而雷夫范恩斯就……),這不就再再說明,一定要有運動習慣!

    我以為我沒看過娜奧米哈里斯(Naomie Harris)過去作品,但若有接觸《神鬼奇航二》,就不可能忘記裝扮詭異的女巫!但在本片發揮空間不大──目光大都被龐德女郎吸走了。




**007的靈魂:主題曲

    當年迷上007,有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片頭曲!《黃金眼》中,蒂娜特娜(Tina Turner)的《GoldenEye》鏗鏘有力,氣勢磅礡。後續接觸過往的《金手指》,《來自俄羅斯的愛》,《007:雷霆殺機》等等,都是經典之曲;近期作品不得不提 Adele 的《Skyfall》,作為悲傷的開場──無敵奏效!

    《惡魔四伏》請來新生代歌手 Sam Smith,演唱《Writing's On The Wall》,多少會注意他的真假音轉換,技巧高超;美中不足的是,這次片頭動畫太直白,直接用演員作為背景(以往都用黑影帶過),劇情也太明顯,欠缺神秘感。

**結語:看似小品,實則豐盛

    丹尼爾克雷格系列的007,走出皮爾斯布洛斯南系列的窠臼:敵人不再是「國家」,轉而以個人為主。因而,才能漸漸地往龐德的內心深處走去,而不流於表面的英雄救美情節


    於本片,能看見龐德的脆弱(雖不張揚,如當恩斯特放出影片時,他極力扭轉局勢),能看見龐德的真情(於被注射之後,仍說出「我永遠記得你」此番情感豐沛的話),能看見龐德的弱勢(火車一幕的關鍵之際,他受到瑪德琳的幫忙),這樣的「真」,讓龐德更加貼近真實人類。


    丹尼爾克雷格的作品,一步一步塑造龐德的初期形象,到《空降危機》有了重大轉折,《惡魔四伏》慢慢收尾,未來的第二十五部作品,肯定能有個絢爛的圓滿結局,我這麼滿心企盼著


圖片來源:開眼電影網

arrow
arrow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