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r.jpg 

身體被溫暖地包覆著,一上一下緩緩起伏;和煦陽光被擺動的巨大頭顱遮蔽住了,僅見碎土上的陰影悠悠地向前移動。深沉的音響從毛茸茸的龐物中吐露了出來:I don't wanna wake you up, but I really wanna show you something.

語帶玄機、神秘的暗示,將我領進了狂野放肆的國度。

**製作旅程

回頭瞧相當「坎坷」的改編過程。80年代就有「動畫試作版」,結合手繪與電腦背景製作,迪士尼知名動畫大師 格朗.肯﹙Glen Keane﹚和約翰拉斯特﹙John Lasseter﹚操刀;90年代更傳出欲被改編成電影的消息,但作者莫里士桑塔克﹙Maurice Sendak﹚認為當前仍找不到合適的導演來呈現。



 



2001年環球影業﹙Universal Studios﹚得到本書的版權,本打算以動畫版本呈現,屬意的導演為迪士尼動畫師 Eric Goldberg;03年計畫更為「真人版本」,導演也易了位,交棒給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他想要觀眾去感受「wild things」,動畫也許難以表現「親臨感」。不知道是不是「動畫改真人版」的原因,未與環球達成共識,史派克將電影計畫帶往了華納﹙Warner Bros﹚。

不過作者莫里士似乎蠻支持導演史派克,認為後者有他人所沒有的「才華」;而導演在拍攝過程中,也十分緊密地與作者聯繫,詢問其意見──看起來合作得相當愉快。

 

Spike Jonze.jpg Maurice Sendak.jpg



05年完成118頁電影劇本﹙原著僅10句話﹚,06年初夏小男孩角色的試鏡﹙竟花了數月之久﹚,但四月已在澳洲開拍了。導演指出,大部分鏡頭是由手提攝影機完成,以期製造「超俗」之感。

08年放了試驗片段於網路上,謠傳嚇著了「受驗」的小朋友,上層因而決定電影上映日期得延宕一年,並傳出有意重拍──因為他們預想的是「闔家觀賞」,可作者與導演倒不這麼認為。儘管如此,導演仍舊花了這段時間修改出讓片商接受,但也讓自己滿意的作品﹙大都花在動畫製作上﹚。

幾經波折,09年末終於順利上映了,也獲得無數好評。然原先預期這裡能同步上映,卻擠不上滿滿檔期,只得退而求其次,等影碟發行。這一耽擱,旅程的體驗竟延後了半年之久。


 



**栩栩如生,龐物降世!

 

back.jpg 



懷舊,是想看的因素之一;另一要素出於「驚奇」:沒料到「真人版」的怪物如此逼真,與真人互動竟沒有違和感。暖色系的毛髮充滿魔力般溫熱了視覺,咕溜溜的大眼那般清亮,卻又配上滿嘴獠牙,闊口一張,便能將小毛頭盡數吞噬,無怪乎「不怒則威」的氣勢能嚇著小朋友們。

如此流暢卻又「真實」的動作,原以為怪物全拜電腦工程所致,沒料到竟是「真人」扮演。起初的裝備還有遠端操控的機械眼球,但光是頭裝就足有50磅重﹙超過20公斤!﹚,服裝約6至8呎高﹙1.8至2.4公尺﹚;演員試裝後,僅有一個能夠直線前進,有的爬進去就困住了。


 



導演不得已,請製作道具公司﹙Henson﹚移去了頭部裝備,所以臉部表情全靠後製動畫完成──利用攝影機捕捉到演員們各個角度的表情,將此「融入」木偶的臉部。難怪表情如此動人!﹙哭的表情尤其令人激賞!﹚

聲音的錄製,導演同樣講究:他期望錄的是表演當時「合」起來的聲音,而不是靠後續分開錄合成。開錄前,導演還特地帶演員們到Griffith Park 打「真正」的土戰──所以片中的那場「石塊戲」這般精采。

不得不提辛苦的演員們。穿著如此厚重的服裝,每半小時就得出來透透風,吹個至少一刻鐘的冷氣;但特技演員就更操勞了:他們得待上一小時以上!﹙這時就得佩服市面上扮演吉祥物的工讀生們了!﹚



 



**略異於圖文故事

 

run after.jpg  



雖然面貌驚駭,但別被面露兇光的怪物們騙了:取代原本的書名「野獸國」,「野獸冒險樂園」六字俏皮地橫擺於海報上緣,透露著即將面臨的是熱血歡愉的奇異之旅。﹙話雖如此,強出頭的「懷舊意識」,仍不怎麼認同「更名」﹚

一場一百分鐘的怪誕旅程,竟出奇地「冗長」,幾度將我排擠於冒險之外;我知道這趟探險絕對不差,但懷著重溫舊夢的心緒而訪,可能會不如預期的精彩。

 

moon.jpg



探其根本,最重要的因素:我已經「長大」了,用成人的眼光欣賞,小時讓我為之驚懼的可怖面貌已不再駭人;既然最關鍵的衝擊性沒了,剩下只是對白的「研讀」和「思索」,這可不是僅十餘句話的圖文故事最想傳達的︰要知道,小朋友對「圖」的印象絕對比「文字」來的深刻些。

而圖文故事更有個特點:隨著歲月增長,對內容的感觸有所不同。小時根本不會想去待在野獸國,除了佩服故事主人翁的大膽,每翻一頁,就盼切地想知道,阿奇﹙電影裡主角叫Max ﹚什麼時候才要離開,根本不會去享受與怪獸們的同樂滋味──因為無時無刻都處在戒慎恐懼的狀態,不知道牠們什麼時候會翻臉吃人?

 

king 1.jpg 



如今的觀點,竟全然地將重心放在怪物身上,想知道牠們賴何而活,所處在位置,為什麼最後決定不吃阿奇……諸如此類的思考方向,可謂完全失去了單純的童真。

導演也是利用他所理解的方式來闡述故事﹙但我想就不時與原著連絡,相互切磋討論,力求不失去原著精神﹚,我是這麼認為的。光是讓怪獸們賦予與人類溝通的語言以及個性﹙原著少許語言,沒有個性︰這兩點足以構成差異性﹚,或是逃往怪獸國的過程﹙電影直接逃往大街,書本較為奇幻:從自家的房內長出叢林,開出一條神祕的道路﹚,就以理解電影已是「再創造」的作品,再與原著相較,充其量是「符合」精神,但內涵仍有些微差距。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FiMcA4kyZE

簡而言之,亟欲去找到與圖文書中「雷同」的感動,一是除非此刻的我回到十餘年前的童年時光,二自然是「親自」製作詮釋想要的感受;既然兩者皆不可得,對我來說,就沒有「原著比電影精彩」的比較話語了。

**角色的意涵 

 

lonesome.jpg



額外增添了Max﹙巧的是,小演員的本名亦叫"Max" Records﹚的家庭背景,更加塑造了Max的孤寂,無人傾聽他的聲音︰青春期的姊姊不願理會玩鬧的Max,更加重視的是她的朋友群﹙Max才會抱怨姊姊沒有阻止朋友們破壞他的「冰屋」﹚;媽媽忙於工作,醉心於她新交的男友,無暇顧慮Max的感受。

與母親發生爭執之餘,Max逃家了﹙就一個不到10歲小孩而言,負氣離家到底是需要極大的勇氣──茫茫世界,根本找不著熟悉的歇腳處﹚,逃到充滿野獸的世界,寂寞肆虐的國度。 

我後來慢慢理解野獸被賦予的「個性」:其實就是Max的內心投射,他在其中可以狂野,獲取認同感;也在其中慢慢成長──可以想成與自己個性相仿的人相處,進而發覺自己潛在的缺失。


Carol﹙撒野不羈﹚──真實的Max

 

Carol.jpg 



Carol正好是Max狂放的翻版,無怪乎他倆會這麼合得來﹙最初Max是聽到Carol說的話才打算衝過去──每字每句刻在Max心裡。不然Max可以選擇躲藏起來,或是折返﹚。想想,丟雪球的起頭不正就是Max,被他人踩壞「城堡」而動氣,進而大肆破壞姐姐的閨房,以表洩恨之氣。Carol也「自以為是」地蹂躪拆卸他人辛苦建成的居屋。

兩人不計後果的行事,遇到僵局便逃避﹙Max看見爭吵便噤聲,看見狀況不太對就要建立自己的專屬基地/Carol不愛KW新朋友而暫時離開﹚,便大鬧﹙爬上餐桌的Max/想要破壞城堡的Carol﹚;碰到自己喜歡的人更加重視別物,會產生無名火﹙Max看到媽媽和新男友親熱而鬧/Carol不愛KW將重心放在貓頭鷹上﹚。

 

roaring.jpg 

 


雖然常「釋放能量」,兩人內心仍擁有的一塊「靜地」:秘密基地透露他們對「家」的渴望,期待彼此之間的聯繫更為緊密﹙也許就是為何Carol想要打破「隔閡」的編織屋﹚。兩人彼此心意相通,惺惺相惜;正因為了解,知道Carol經歷過暴怒的情緒,Max仍願意找Carol「促膝」而談──同時,Max藉與Carol的互動,更為明瞭自己的內心世界了。

KW﹙溫暖的來源﹚──媽媽

 

hug.jpg 



Carol暴躁時,Max尋求的避風港是溫柔的KW。雖然她常不在團體之中,但適時的出現給予了Max滿足的慰藉。看見KW,Max終於想家了。不難猜想,Max將媽媽的形象部分投射在KW上﹙也許有人更甚解讀:吞進肚內的畫面,就好像回到了原始的母體﹚。

Carol與KW「若即若離」的關係也像Max與母親的互動:Max渴求得到母親的關注,想用大鬧大叫,卻不怎麼奏效;KW沒有常在團體中,也可以想成因媽媽身為上班族,故Max不能無時無刻地看到媽媽。

Alexander﹙無人傾聽﹚──被孤立的Max

 

goat.jpg 



除了Carol,Alexander與Max亦有相似之處。Alexander如處在家中的Max,媽媽姐姐總冷落他。後來分隊比賽時可發現,Max將Alex分到敵隊﹙Judith自然亦在其中﹚:可臆測Max 不愛被忽略的感覺,將牠紛到別隊,也許是會想到「過去」的自己。

一直到接近尾端,Max 才第一次地親自找Alexander談話。為什麼到這麼後面才跟牠說話?我猜想是那場遊戲戰爭,已經自願退出的Alexander還一直被攻擊,就好比躲在冰屋裡的Max,事實上有點暗示遊戲就該適可而止的「結束」,卻還被姊姊朋友群破壞。比起其他怪物,從Alexander身上,Max更能學到同理心。

如果說Carol代表任性釋放的Max,那Alexander即是被孤立忽視的Max。

Douglas︰Carol得力助手﹙自己的朋友﹚

 

douglas.jpg 



Max過去總感到孤單,可能還有一個最大原因:沒有鄰居朋友。Max每日通車上學﹙媽媽接送﹚,放學後沒什麼機會碰到課堂上的同學。Carol說Douglas是牠最好的友伴,也暗示Max對朋友的渴望。

Judith﹙愛掃興﹚──姊姊


Judith.jpg 

 


我想Max最不喜歡的應該是Judith,不時「唱衰」未成之事,對於新主意抱著質疑態度,時而出現要將Max 吞下肚的話。如此不支持Max,就好比Max的姐姐不怎麼理他是相同感覺。

Ira﹙Judith的伴侶﹚──姊姊的朋友

對於Max來說,他並不討厭姐姐的朋友們,就像他不排斥與Ira交朋友──儘管不怎麼喜歡,甚至有點害怕牠的另一半Judith。

Bob & Terry﹙無語﹚──媽媽的新男友

兩隻唯二非怪物的貓頭鷹,深受KW的喜愛,但Carol總不愛牠們,認為牠們兩總吸引KW的目光,就像媽媽在意新男友,使Max感到所擁有的愛被剝奪了;他聽不懂鳥語,正表示他無法理解,也不想聽到媽媽與男友間的甜言蜜語。

Bernard﹙隱藏﹚──受怕的Max

 

Bernard.jpg 

 


角色定位最為「含糊」,原先以為指的是未在Max身邊的父親,然實在扯不上關連;牠從不融入團體活動中,跟試著進入生活圈的Alexander,兩者的個性似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稍微一想,重複兩雷同個性,實並沒有太大意義。

重頭看起︰最初Max破壞怪物們的住屋時,Bernard是唯一沒有出來的傢伙;遊戲戰爭時,牠對於分組也是「意興闌珊」。直到最後才跟Max問說︰「回去之後會說我們的好話吧?」這才發現,原來Bernard所代表的隱晦意義最令人玩味。

將Bernard想成「做錯事的Max」,疑似都能解釋得通了:不想加入「遊戲」,是因為遊戲的後果有時難以承擔,就像咬了媽媽的Max,躲避媽媽的責罵,想要逃家,但內心還是想家;若一切都沒做,就不會產生這麼多難堪的場景了。

所以最後Bernard問Max會不會說好話的背後含意,其實正是Max想問媽媽的話:做了這麼多頑皮事,媽媽是否還能夠原諒接受Max?

**Max的「內心」冒險──誰都有過去

 

 king.jpg



這麼一來,將整個野獸樂園的歷險套回Max上再審視,發覺又是另一段有趣的歷程。就像故事「重演」,Max先得到最深層的渴望──從疊疊樂中攫取「家的溫暖」,並最終實現自己的王國──而從一陣的「恣意」嬉戲,經過「石戰」後,促發他另一段思考。

就從「石戰」說起吧──那不僅僅是場遊戲。起頭是Max提議的,他認為藉著遊戲能夠打破藩籬﹙正如他起了雪球戰﹚;拼命攻擊已經不想參與的Alexander,以及被KW踩頭而不高興的Carol,給了Max玩過頭,該適可而止的暗示﹙就像被姊姊朋友踩壞冰屋而老大不爽的Max心情﹚。

 

play.jpg



遊樂過後,並沒有得到正面的迴響,野獸們開始質疑Max的能力,Max拿出「絕手好技」──機械舞,徒然的表演讓Max以為能使野獸們認同﹙Max曾經亦試圖以舞蹈吸引媽媽的目光,卻沒什麼效用﹚,彷彿訴說著Max自認為有魔力的東西,看在別人眼裡,事實上根本沒什麼。

最後Carol失控了,還想要將Max吃進肚子,但最後Max還替Carol辯解:不是牠的錯,牠只是太害怕了。顯而易見,Max也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或許此刻才了解﹚──從在廚房大鬧,到咬他媽媽,整件事就是Carol的翻版。

此刻豁然開朗,因此Max才跟KW說你們需要一個媽媽,才說我想家了。

當Max明確的跟Carol說,我根本不是什麼國王,我只是Max,意指Max已經認知到過去自己大鬧,「自以為王」的溝通方式根本無能奏效,也會造成難以收拾的結果;說出「我只是Max」,即了解自己「沒這麼重要」,言下之意,就是Max已成長了。

 

talking.jpg 


從一個害怕﹙太陽毀滅讓Max擔憂過:就像一般孩童懼怕黑暗﹚、不願長大﹙沒乳牙可替換的吸血鬼故事,暗指「長大」後,好像什麼都會改變了﹚、以為全世界都繞著自己轉的Max,冒險中體驗到了「過與不及」的拿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SlHRfQFnGQ

離開的清早,曙光從海的另一端透了厚厚的雲層穿越而來,充滿希望似地,一掃先前的陰霾。踏出野獸樂園,像是揮別過去的自己。唯一留下的,是送給Carol的那份充滿愛與包容的心形記號──即使曾被Carol「威脅」、「不諒解」,Max仍願意與Carol成為朋友,成為家人。

告別了每個場景都像幅畫的暖色樂園,回到了帶點混亂冷色的真實環境,Max沒有受到說教式的責難或是詢問,僅僅被媽媽一擁入懷;這一抱,化解了Max擔心受責的憂慮,也省去了再多也解釋不清的文字。回歸最單純的肢體語言,便能道盡一切。

**

 

sun.jpg 



至此,才赫然驚覺,原來每個人都曾到訪過自己專屬的樂園,經歷了歡笑淚水,進而堅強成長;才頓時開竅,原來那些「怪物」根本蟄伏在自己體內──勇於面對它們,才會發現雖面目可怖,但本性不壞,只是皮了些。

長大之後,回頭憶起自己的樂園,也許會因過去的單純無知而會心一笑;但也正因歷經過才能成熟,或許存在更多的,是衷心的感激。


參考來源

圖片來源

預告片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