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or.jpg 


3D的視覺享受,從預告片放映時就開始了。自動畫片《馴龍高手》拉開了序幕;緊接著,強尼戴普華麗地獻上《魔鏡夢遊》,眼睛透過3D鏡片直轉不停,深怕遺漏任何一項視覺特效,即便是稀鬆平常的字幕也不輕易放過。

無預期地,《阿凡達》悄悄地展開。

原先以2D呈現的《阿凡達》預告片並不特別,看似普遍的體材,在3D的立體效果下,《阿凡達》呈現的潘朵拉像是活了起來,彷彿雙手向外延伸就能碰觸到奇異花草,努力地吸氣就能攝其芬芳。整個電影院像是籠罩在無數躍動的光點之下,絢麗至極。

**華麗的外衣,樸實的內涵︰渴望

褪去3D的效果,《阿凡達》剩下什麼?

初始,我無法肯定的說出正面評價﹙因沒看過2D版本﹚,因其透漏的故事是如此的淺顯易懂,沒有過多的支線劇情,故事背景也在短短數十分鐘就交代完畢,讓我一度認為3D的推波助瀾,才有這般亮麗的成績。沒想到感觸日漸發酵,至今驚覺到,就是這樣直接地平鋪直述,沒有自以為正義的大道理闡述,讓擬造的潘朵拉幻象深入人心。

那份感觸,來自於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以年輕人的思維來看,套在電玩遊戲竟是如此貼切不過。我們總在虛擬世界中尋求自身的價值,極欲追求強大的後盾武器,挖掘可攝取的資源以鞏固無法撼動的地位,探索傳說中的美麗境界。

最根本原因,我們欲求不滿,我們想要以能力爭取時效﹙誰會用木劍與木屐闖關到最後?﹚

遊戲不過是反映我們的真實人性︰現實生活不也是如此?

我們總被教育著,因為有創造力,社會才會有所進展︰換句話說,我們無法容忍「停滯不前」;懸而未決的困擾如同毒瘤般伴隨左右,我們無法適應「順其自然」。

說更明白點,若是人類是懂得順從天理,現今的世界大概就是叢林遍佈的原始環境,想必與潘朵拉天堂相去不遠。

**追求的分寸何在?無人可知


aircraft.jpg 

我們該責難這種慾望嗎?我們追求美好的事物有錯嗎?

一時語塞,我無法回答,因為此最深層的地基即是「人性」﹙或說人性衍生出來的「知識」﹚。不論是動、植物,存在的意義就是「活著」,這是千千萬萬正確的道理。而此,絕對會遇到資源分配的問題;物種勢必以「生命」來競爭資源,得到多的長的比較好,也就是適者生存。

而人類呢?戰爭即是反映資源分配的表現﹙資源爭奪來得恰當些﹚︰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此舉動與其他生物無異。又因存有人性,良善的處理方式換來和平共處的生活,溝通成為一大利器,懂得以言語往來的手段,平等地分配資源﹙雖然僅是「短暫」的時間、「部分」區域。想像,數十億人口同時坐在一大圓桌,每個人分的羹恰好相等︰有可能有那天否?﹚

既然大家都有,不就得了?但就說因為知識的存在,所以不滿現狀,極力追求改善,而改善之後又是資源重配問題︰又回到「資源有限,欲望無窮」的關鍵,用完了又往下個區域探索︰也就不難預見,潘朵拉在人類造訪之後的悲慘下場。

成也人性,敗也人性。

**僅是破壞納美人的生存空間?


navi.jpg 


回到《阿凡達》故事。再提出一個問題,納美人的存在是否有差異?

即,若人類造訪的僅是一資源豐富之地,無生物生存,這樣下來,攫取的舉動是否就不會有非議的聲音?

這下子可有趣了︰無人之地,私心自然大起,就好像探測倒新大陸,拿什麼都很合理,參天古樹的倒塌不會造成心理震撼,換來的心態是:建材有著落了;浮石的挖掘不會感到遺憾,取而代之的,會是科技開發的期待感。

拿最簡單的推測好了:若是真有一天,地殼之下的千萬礦石因科技的進步能夠被開發出來且運用解決現有窘境,有可能不去開採嗎?

我想機會是少之又少,至於後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恐怕也只會等「到了再說」。﹙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時,難道沒有人想到石油煤礦用盡問題?﹚

**「潘朵拉心態」


suspended stone.jpg 


如同我之前所說,事物越美好,越讓「人」嚮往:如桃花源抑或烏托邦,未遭人為「極度」破壞,萬物皆和平相處。潘朵拉亦是如此。

但,我們卻從未想過讓現住環境變成潘朵拉,只想著到那邊看看該有多好。我們極度破壞自己的家園,又妄想蹂躪他人鄉土;我們總會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出國走走﹙所以國外旅遊遊記一大堆﹚,然連自己故鄉卻未完全地走訪過。血淋淋的現實寫照,竟是如此的諷刺又悲哀。

潘朵拉是個不能夠開啟的盒子嗎?﹙我推斷「潘朵拉星球」的命名是人類所定,而非納美人﹚開啟了是否就會一發不可收拾?﹙的確如此﹚

我抱著悲觀的態度肯定這答案。

但至少,我可以確認一點:每個人的原住地亦曾是「潘朵拉之地」,回到過去燦爛光景亦非不可行,──有心最重要。

That way, you can see Pandora of your own. Again.

官方網站

開眼電影

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

預告片


arrow
arrow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