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現在是漫畫英雄改編潮,那麼前些年可說是奇幻文學「瘋」了,但大都止於「首部曲」,票房的現實告訴投資者:No,No,No,請三思而後行!
隨便舉第一集便失利的片︰
《波特萊爾的冒險》,預算高達一億四千萬美元,雖全球票房有兩億美元,美國本土僅一億一千萬;《墨水心》,全球票房才差不多打平預算。而本片的災難性更為嚴重,五千五百萬的預算,全球才回收一千六百萬,不知是不是因此「打擊」,導演Gil Kenan自本片後至今尚無電影問世。﹙他的前作《怪獸屋》可受到奧斯卡的肯定﹚
但我得說,這是少數我能接受的青少年主演的奇幻片。
**原著四部曲
這是微光系列﹙Books of Ember series﹚的首部曲,作家Jeanne DuPrau於2003年出版作品,作品順序為︰
《The City of Ember》,2003年出版
《The People of Sparks》,2004年出版
《The Prophet of Yonwood》,2006年出版
《The Diamond of Darkhold》,2008年出版
第一部為「逃出」地底的過程,第二部描述與地上人Sparks的情節,第三部為前傳,第四部沿續第二部,又回到地底尋找答案。
整體來說,故事非常完整,有頭有尾,不會過度延伸﹙當中翹楚可是台灣本土劇﹚
**演員陣容
從演員名單就不用擔心演技,奧斯卡提名或獲獎的演員可不少:
提姆.羅賓斯﹙Tim Robbins﹚:《神秘河流》最佳男配角獲獎
比爾.墨瑞﹙Bill Murray﹚:《愛情不用翻譯》最佳男主角提名
莎柔絲.羅南﹙Saoirse Ronan﹚:《贖罪》最佳女配角提名
馬丁.藍道﹙Martin Landau﹚:《艾德伍德》最佳男配角獲獎
瑪麗安.娜瓊-巴普蒂斯特﹙Marianne Jean-Baptiste﹚:《秘密與謊言》最佳女配角提名
另一青年演員哈利崔德威﹙Harry Treadaway﹚也絲毫不遜色﹙年紀略長的經歷應有差,當時他已23至24歲間﹚,與年輕演員莎柔絲的合作,沒有生澀的問題發生﹙這可是它部片常發生的事﹚
**場景設計
我很喜歡地底城市的設計。
成人版本大都逃不了金屬光澤,陰森灰暗,刻意去營造不能居住的鬱悶感,但本片沒有。
因應「兩百年」的生活,生活所居如同地面場景,帶點鵝黃色的溫度,背景也是暖色系,雖不時有停電的情況,但至少呈現出居家安樂感,而非動盪不安,蠢蠢欲往他處發展的模樣。
這一點,著實令人嚮往「一日遊」的行程。
**地底的生活
讓我想想他們是怎麼過日子的︰
每天靠發電機生存,地底的周圍皆由提供插頭。發電機可能損壞,推測是年久的緣故﹙有一猜測是貯存電力的用罄﹚。
食物,也是貯存的形式:罐頭﹙所以才會用完﹚,自行生產處頂多像綠屋,以光線照射植物,提供蔬果類。
職位的分配,便是為了城市的運作──所以職位分配日便是為某一定年齡所設﹙本片看不出,實在參差不齊﹚
合唱日,大概類似過年的慶典,大夥群聚一塊,共同度過。
外頭的世界,對居民來說是未知的國度;無法外出的限制,可能是因汙染還在。﹙所以逃回來的人看起來不甚乾淨﹚
200年,是先人預測汙染散去的時間﹙推測﹚,所以本片正是此刻到達日。
**未齊全的資訊
票房不佳,我推測原因:沒有華麗的打鬥,以及太多未提或未解的伏筆。
《微光城市》傾向是推理的設計,從頭到尾接是找尋出口,連見著了本片唯一的怪物,第一個念頭就是「逃」,這可能會讓小男生們有點失望。﹙男性原有的衝動?﹚
而未解的謎團原先有一說是為續集做準備,而今票房的慘敗使第二部的改編計畫遙遙無期。
於是,這些謎變成了「懸案」:
[1]地面到底受了什麼影響,所以才使人們往地底生存?﹙第三部解答?﹚
[2]怪物巨型化的原因?
原先以為是人類因於地底生活,壓力導致人們變小,但出外後發現外頭的桌子與人差不多大。於是,目前僅能推測汙染的影響。
[3]Mayfleet的家族:市長被謀殺到箱開封的歷史﹙也許第四部會有解答﹚
[4]Doon所拿道具的來源:從何傳承?
[5]發電機是如何運作?﹙我想很多資訊在市長的書中也許有提﹚
[6]市長的船長什麼樣?
(表情超讚!)
但老實說,這些未解的問題,並不會影響觀看時需要的邏輯推論,短短的九十分鐘,已將所需的資訊提供盡了。
**喜愛本片的原因
尚未提此原因前,先提些接受度不怎麼高的青少年冒險片──對我而言。
[1]突如其來的功力:這可是普遍的奇幻設定,問題在於年輕演員不易掌控,尤其與成人過招,不時產生「可笑」的畫面;拍得不好,就變成「搞笑」。
[2]過於生硬的台詞︰有些會將不適該年齡的話加諸於演員上,大道理、感情觀,並非瞧不起青少演員的思路,而是那些話可能出現在「不適當」的場合,看起來就會很做作。
[3]與成人的對手戲︰除了上述兩原因,成年人的思考因應片子邏輯而「降低」智商,多少又是啼笑皆非的場面。
本片,一概沒有。
男女主角沒有超能力,台詞也很自然,與成人的對話也很適中;簡而言之,沒有「不搭嘎」讓人想翻桌的場景──這些原因,就足以構成喜愛本部的理由了。
除了劇情,具有「色彩」的畫面也讓我喜愛:如加入了照明彈的城市,短暫的光明照在人們臉上,傳達出恐懼──它不全然以尖叫聲襯托。
最後的大解謎更是精彩:想像自己是小學生,按照說明書操作,而機器正如指示開啟,這也是一大「樂趣」﹙但對不愛看說明書的人就沒啥看頭了﹚。
一步一步地,走出漸漸沉寂的凋零城市,面向即將甦醒的重生大地,最後不言而喻的喜悅亦著實感動著我。
**
故事到底會怎麼發展,電影續集沒下文的結果,只能靠書籍來補齊了。
|
影片資訊 |
影片名稱:City of Ember 出版年:2008年 導演:吉爾基能 imdb分類:冒險/親情/奇幻/科幻 出品地:美國 成本:55百萬美元 獎項: 2009 IFTA(Irish Film and Television Awards,愛爾蘭電影電視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網站: |
|
預告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