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39.jpg

除了時不時出現嚇人的音效,恐怖程度尚可。

謎底揭曉前,懸疑性不賴;第一命案出現後,答案呼之欲出﹙大概是片頭三分之一處﹚,接下來就等著收尾了。片末處有稍稍地將觀眾一軍﹙但大致上也猜的出﹚,其他宛如套公式般,不難料出死神的鐮刀擱放在誰的脖子旁。

**孩童恐怖片──劇情透露

Jodelle Ferland.jpg

以孩童為主軸的恐怖片,加上點怪力亂神,讓我直聯想到1973年的《大法師》或是1976年版的《天魔》,而本片又更像後者:遇到邪惡之事,採取「消除毀滅」而非「驅離」──所以我認為《大法師》的恐怖性「技高一籌」,因它讓觀眾「正視」恐懼,而不是「逃避」之。﹙「消滅」也算是逃避的一種──它是以武力屈服,致使消失不見﹚

有著妖魔化的背景,我本以為艾蜜莉﹙Emily﹚會帶莉莉絲﹙Lilith﹚上教堂、朗讀聖經等以「宗教」制法﹙就是當她說要給之「驚喜」時,我想到的目的地是宗教場所﹚,說不定有機會驅離莉莉絲體內的邪物──結果竟採用同歸於盡的舊手法,也難怪被說欠缺驚喜。

而以小女孩為底的情節,多多少少會聯想到同年上映的《孤兒怨》,有意思的是,演《孤》片的伊莎貝爾.傅爾曼(Isabelle Fuhrman)原本也是本片的人選之一。﹙另一人選為《噬血童話》的克蘿伊.摩蕾茲 Chloe Moretz﹚

Isabelle Fuhrman.jpg   Chloe Moretz.jpg

同樣是「未知名」的小孩,《孤》的艾絲特﹙Esther﹚來自孤兒院,莉莉絲則是看似「不健全」的家庭,認養、共同生活,出問題……有一定的同質性,難免被拿來較量。

除此之外,角色性別也有雷同:女性對女性。這倒令我好奇起來,不知有沒有「成年男性對幼年女性、男性」,或是「成年女性對幼年男性」等其他三種組合的恐怖片?


Renee Zellweger.jpg

我不禁想問起:到底導演或編劇怎麼想出以孩子為主的恐怖片?

少年犯罪,我想這會是其一。

不過,《孤》與本片背後的籌畫犯罪者,真實年齡或身分並非孩童﹙這裡指國小時期﹚,就連本片弒雙親的男孩,其背後仍是「假借」惡魔之名所行。去年的《告白》年紀也是國中以上──即是,電影裡「真實」的孩童犯罪者並不多﹙或許沒有﹚,似乎有著「美化」意圖所在。﹙我相信真實社會一定有如此年輕的犯罪者﹚

再來,有時會戲稱孩童「小惡魔」、「小大人」、「人小鬼大」諸如這些以成人居高臨下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話語;但卻從未認真聽過﹙電影中常出現的台詞:you're not listening!﹚,甚至直說「囝仔有耳無嘴」,或以「長大了翅膀就硬了」、「無理取鬧」等話訓斥──認為他﹙她﹚們尚未成熟,說話不經大腦。

Ian McShane.jpg

然仔細一想,這可是為變相的「拒絕溝通」,甚至有著怕權威受到威脅的意涵──如果讓他﹙她﹚頂嘴成功了一次,那下次只會更加得於予於求……而不是將重點放在溝通交流上。

所以電影導演賦予孩童無比的能力,這讓成年觀者多了震撼感﹙如果這能力給的是成年人,衝擊力則小了些﹚,多少認為如此「單純」的年紀怎會做出此事?

年紀、超能、發揮於負面,組合些真實性,就成了道地的孩童恐怖片。

超強的莉莉絲

sleep.jpg

本片的焦點當然不是放在受害者,而是超能的莉莉絲上。

她有什麼企圖?

為什麼她想要上學?因為她想要樂趣,享受惡魔呢喃的滋味;之所以唆使她同學殺害家人,我想也僅是出自好玩心理吧。

她真的缺乏愛嗎?

Bradley Cooper.jpg

No,她所想要的是「全然的占有」,不容許他人分享之,所以原生家庭的其它成員、艾蜜莉的男朋友都被她解決。與其說想要愛,倒不如說浸淫於奴役他人的高姿態,期望他人有著「莫敢不從」的態度。

正是我前述所說,莉莉絲說穿了,只不過是具有超能的任性小孩。﹙難道導演真正的意圖是︰教導小孩要從出生後就得開始?﹚


scaring.jpg

故事出現許多讓人疑惑的點,如:

莉莉絲是用語言控制其他人嗎?如果不是,何必用電話作為媒介,還加入一段雜訊不清的通話,且不斷暗示透過莉莉絲說話的重要性?

而莉莉絲所用的工具是「深層的恐懼」,期望他們害怕而自殘;但到片尾現出「原形」時,又具有無比的力量──這樣理應不該於水中溺斃,也就是艾蜜莉開快車之際,她便可以出手了,這有點說不過去。﹙有一畫面出現時,我以為情節會大逆轉:就是當艾蜜莉開快車的時候,幻想突現──我腦中跑過「會不會艾蜜莉就是莉莉絲」的想法?最後期望落空,落入窠臼的結局。﹚

當然最令人困惑的:預告片竟然和正片不同!如果仰賴預告的人,鐵定會將本片罵到翻天!


arrow
arrow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