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land_of_dr_moreau.jpg

本來以為是部讓人吐槽到不行的不入流片:囊括金酸莓多項大獎外,爛番茄﹙23%﹚、imdb﹙4.2﹚都沒給該片「好臉色」。票房上倒還不賴,擠進該年全球排序前五十名。

直到觀看後,令我十分意外地,《攔截人魔島》比想像中的有深度,肯定是中上水準,到底是「招誰惹誰」,使本片評價如此差勁?

至少,我認為內容無一部分能被歸為「難看」,於是轉而往製片過程的新聞循去﹙維基百科﹚,說不定能發現些端倪──如因某演員的緣故,而不分青紅皂白地厭惡此片。

一查,不得了,其合作氣氛之惡劣,與合作關係之不順,恐怕是我目前看過最不愉快的拍攝過程了。﹙之前所見的,都是與溫斯坦影業不合,如《神鬼剋星》的導演泰瑞吉連是其中之一﹚

**

原導演理查德.史丹利﹙Richard Stanley﹚捲鋪走路

Richard Stanley.jpg

原導演理查德為了這故事籌備四年,竟於開拍後四天被新線影業﹙New Line Cinema﹚開除,原因不明,但謠傳是因其不夠強悍──因為某個演員耍「任性」!

他就是方基墨。原來,那時候他正準備辦離婚手續,大概忙得焦頭爛額,而另有一說是他不喜歡該影片的走向,所以要導演刪減他百分之四十的戲份。乖乖個隆叮咚,開拍在即,竟然搞這種飛機;但導演不願換角,也不可能刪戲,另有一言是製片公司因《蝙蝠俠3》太紅,所以以合約為由,要求方基墨一定要飾演一角。於是乎,導演將他角色從主角換成配角﹙博士助手﹚。

本來飾演博士助手的羅博.莫洛﹙Rob Morrow﹚,被換成主要角色;但因原導演的離去,他也因而請辭。後來導演換成約翰.法蘭克海默﹙John Frankenheimer﹚,而新要角找來了大衛.休里斯﹙David Thewlis﹚,兩人皆因為想和馬龍合作的緣故而答應接演。

劇本無法橋定

接下來才是大災難的開始。

約翰﹙曾導過《神鬼莫測》﹚和理查德所導的方向不同,所以就對原劇本大開刀,原先已開拍的進度被延宕了一個多禮拜。這樣的停頓無可厚非,接手他人的作品,若理念不同就很難繼續下去。

慘的是,新鮮的劇本剛出爐,沒多久就要開拍,品質自然沒有兼顧到。不僅如此,導演也與馬龍和制片商所想的走向歧異。主角大衛曾說,我們對劇情走向沒有一致的概念;他不僅重寫自己的角色,有些地方還和馬龍即興演出。

而不斷的重寫,讓馬龍白蘭度沒動力排練新台詞,索性在他旁邊安裝了收音機﹙用來提詞──真是夠大牌!﹚。他也有玩心的一面:拍攝途中,還假裝拿此電話報警,說此森林有搶案發生。﹙這是我唯一看到最和緩的氣氛﹚
John Frankenheimer.jpg

方基墨的個性問題?

val kilmer.jpg

最大問題在導演約翰和方基墨的八字不合。拍完方基墨最後一幕,導演竟說︰結束,現在把這混蛋趕走。﹙"Cut. Now get that bastard off my set."﹚我非常想知道最後拍槍殺鏡頭時,導演心裡面到底想些什麼。﹙自行猜測──os:幹得好!﹚

不僅如此,事後訪談中導演直接點道:這輩子我有兩件事絕對不會做,一是我絕對不會爬喜馬拉雅山,二是我不會再與方基墨合作。

而馬龍與方基墨也沒有處的太來,因為後者的個性太古怪。
但方對此拍攝過程有不同見解。他自己形容,當時的拍攝狀況實在很「瘋狂」﹙crazy﹚;除了自言正處理離婚程序外,還提到另一大牌演員馬龍白蘭度被兩件事煩心,一是女兒的自戕,二是自己擁有的珊瑚礁小島﹙atoll﹚被法國核彈水下試爆影響。

其他

傳言前導演史丹利要把場景炸掉﹙玩笑式﹚,因此還加強了保全;而另一說是他曾偷溜進片場,扮裝成某一怪物造型而未被發現。

大衛休里斯最後沒參加電影首映,也從未看過此片,因為他認為這是最不好的拍攝經驗。

我猜就是這些負面新聞﹙大鬧,連自己人都不挺,演員導演問題﹚,讓外人對本片觀感不佳。幸好對我而言,未受到這些新聞影響,僅單單從影片的內容,發自內心感想。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6654/triv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Island_of_Dr._Moreau_(1996_film)

David Thewlis.jpg



**原著出版背景

H. G. Wells.jpg  novel 1.jpg

原著作者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H. G. Wells﹚之巨作繁多,被改編成電影的如《時光機器》、《透明人》、《世界大戰》等,原先以為這是二十世紀中葉的作品,沒想到全是十九世紀末的文學。

擁有動物學﹙zoology﹚的背景,加上其生物老師為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其進化論的思想影響赫伯特極大,不難想見這些專業知識與想法都應用於他的小說上。

回頭一想,《攔截人魔島》,或是小說名《莫洛博士島》出版的時間可是在1896年﹙正好本片發行前一世紀﹚,裡頭驚世駭俗的理念──不說別的,放在今日依舊嚇人──於當時肯定引起軒然大波。維基百科指出,當時歐洲關心的話題之一變是「退化」﹙degeneration﹚,英國科學界也正面臨動物活體解剖的爭議﹙vivisection﹚,而該書出版後兩年,興起「禁活體解剖組織」,以抵抗科學界的研究。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Island_of_Doctor_Moreau


**

隨著基因解碼,生物的神祕奧妙逐漸被理解,而這樣的題材會不斷被拿出來討論,如近期的《人工進化》,《猩球崛起》,都是運用了「改造」的觀念。

這裡鐵定要佩服前人的智慧,即使過了百餘年,其哲學觀仍不退燒。《科學怪人》的改造更為早期﹙1818年﹚,到了《莫洛博士島》,更將「人類活體解剖」血淋淋地呈現出來,並不斷出現哲學思辨,強烈挑戰人性道德觀。

未看過原著,無法斷定電影改編的程度;但就影片內容而言,已有足夠條件讓我胡思了。

莫洛博士的偏執與自大

Marlon Brando.jpg

片中所傳達的恐怖,不是用血肉模糊的影像,而是打從心裡發寒的理念,從第一次接觸的剎那就開始發酵。

到底,所見到的生命該被定義成物種?

不,那根本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因為那首當其衝的疑問,正如同驚恐的道格拉斯﹙Douglas﹚質疑莫洛博士的第一句話:Why have you done this?

[This is the most outrageous spectacle I've ever witnessed.]

他已經幫觀者道出最想說的話。難道這不瘋狂?利用動物與人類基因混合而出的生物研究,任誰都不想詳聽其出發點︰光憑想像,就已無法接受,更何況是實現之?他更直接點出︰This is just satanic.

道格拉斯是怎麼樣也無法認同的。

David Thewlis 1.jpg

莫洛博士自有一套解釋,他不慌不忙地先來個反駁:

[ Judge not, that ye be not judged. For by these judgments shall ye also be judged. Let He who hath not sinned cast the first stone. ]

他洋洋灑灑地道出聖經中的字句,要道格拉斯別急著從表面下定論,並於用膳時說出「魔鬼自存人心論」:The Devil is that element in human nature that make you destroy and debase.]

他更加不客氣地發出豪語,認為那些惡魔般的性格不過是基因作祟,而他正有此能力根除之。這就明瞭莫洛博士投入此研究的目的︰他想製造性格上完美無瑕的生物,而外觀只不過是過程。

莫洛性格有一部分是天真的,他認為科學能解決所有事情,並享受自我創造的「天倫之樂」。瞧,他快樂地不知和什麼生物合奏蕭邦鋼琴曲,他要求「孩子」餐前朗誦,他要「牠們」遵守禮儀;他是如此沉浸在他的新世界,深深地無法自拔。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lonaise_in_A-flat_major,_Op._53_(Chopin)


但那些表面的和平只是短暫性的。莫洛清楚「退化」是當前沒能解決的問題。一旦沒有定時注藥,回歸野性只是遲早之事。他還用了幾項「預防針」:先是不讓牠們見血,避免喚起天性,所以沒有殺戮,禁葷,即便懲罰也以寬恕取代;而最大的防範措施便是控制器,以痛苦箝制牠們的反抗。

這下子更能確定莫洛的想法了。他打造一個以他為首的新世界,將己塑造成造物者──瞧他那副坐在轎上的尊容樣,並要牠們稱他為「父親」──而所謂的去除「不良基因」不過是控制的一種手段,讓新物種能全然服從而無怨言。

說明白些,他僅不過在享用被拱上天的樂趣。要不,他大可不必以控制器或禁葷來與新物種交流,任憑自己投入在應有的風險中──這樣方才符合「研究精神」。

蒙哥馬利博士﹙Montgomery﹚的玩心

Val Kilmer   1.jpg

大材小用的他,僅作為莫洛博士的「守衛」,看管這些無數被製造的新物種。為何想用生肉,想用槍桿子誘惑牠們?

「有趣」絕對是原因之一。難道他不清楚可能會失控?不,他肯定了解,不然不會定期替牠們注射荷爾蒙和興奮劑。他只是想捉弄一下,想知道這樣的「平靜」表面會有什麼危機。

一發不可收拾。突然之間沒了「痛苦」的律法,新物種們彷彿重獲新生,而蒙哥馬利完全沒輒,進入瘋狂狀態。他不斷學習莫洛博士的所為──以其聲調宣揚律法,以其姿態坐在轎椅上,還畫了白妝──看起來並不是他覬覦莫洛的位置已久,而是想以他樣貌端正此失序國度﹙但並非嚴謹,而是以自暴自棄的方式﹚

但他並非完全失心瘋,至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毀壞了所有藥劑,是故新物種就只有退化一途──而這點,牠們仍不知情。

話說回來,既然不完全服從莫洛行事,為何不斷阻撓道格拉斯的計策,不願放他離開?除了藥物來源之因,我相信蒙哥馬利也抱著玩弄的態度,看看他會如何生存。

思想的開化

Mark Dacascos.jpg 自好朋友羅麥﹙Lo-Mai﹚──如豹的生物──被殺後,似猿的西納﹙Hyena-Swine﹚從中獲得些啟發。先從焚毀的屍骸中找到控制器,即明瞭此為痛苦之源﹙果然是人猿的智慧!﹚;此後,便大膽地邀眾,直搗莫洛的老巢。這下更加證明莫洛的天真:以為思想能教化牠們的內在,以生理痛楚使之服從。

而西納也相對地提出關鍵的問題:為何我們不像父親?我們到底是什麼?

這點再再反駁莫洛之前向道格拉斯所說的「外表無所謂說」,這可是牠們最關心的。

而禁「殺戮」與禁「四足行走」如此違背天性之事,也是牠們十分困擾的──而莫洛採用最根本的人性所為:既然無法溝通說服,就採取最直接的強硬作法﹙以控制器逼牠們屈服﹚

說白點,就是愚民政策……喔是愚新物種政策。

於是,有了殺戮的導火線,加上沉積已久的怨言,最後的爆走是預料之事。

牠們有錯嗎?何罪之有?只不過是回歸本來的天性,又怎能怪罪牠們的失控?有錯者,也只有自恃聰明的莫洛而已。

宣法者﹙Sayer of the Law﹚的存在必要﹙完全猜不到其演員竟是Ron Perlman,即是演《地獄怪客》的主角!﹚

[......Sooner or later, we all want a thing that is bad. To walk on all fours. To suck up drink from a stream. To jabber instead of saying the words. To go snuffling at the earth and claw on the bark of trees. To eat flesh or fish. To make love to more than one. Every which way. These are all bad things. These are not the things men do. But we are men, are we not?]

牠的一大段對眾宣言已道出大夥兒潛在的疑慮,牠們並不懂那是退化的前兆,牠們只能靠著自己的自制心控制原本的「私欲」﹙或是天性﹚,否則就無法變成人類。

Perlman.jpg

牠正承襲著莫洛──或牠們所稱的「父親」──的思想,教育著普普眾生。

[Not to kill for pleasure. Not to kill for hatred. Not to kill anything, anytime. That is the law.]

與制裁大典上,牠又替父宣揚了「勿殺」的思維;如果沒有牠的協助,莫洛恐怕沒能稱心如意地統治此小島。

David Thewlis  2.jpg

但事件爆發後,宣法者才徹底了解牠們需要的是什麼:

[...We have to be what we are, not what the Father tried to make us. To go on two legs...is very hard; perhaps four is better anyway.]

順其本性的生長,才是牠們該走的道路。

**

片尾又加入了警世意途毫不遮掩的畫面,直接批判人類的某些作為與獸無異──也許是小說本文亦有敘述的感想﹙我不清楚﹚,但這段刻意的明說替本片畫下不甚美好的句點。

儘管如此,《攔截人魔島》沒有評論所言那般不堪。只不過觀賞的前提是,能忍受毛茸生物與血腥的畫面;通過此「考驗」,就能進入小說家H. G. Wells 跨時代的思想領域內,恣意地漫遊。

圖片來源


arrow
arrow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