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oster 

明明席維斯史特龍的名聲這麼大,怎知區指一算,我竟只接觸五片?《狙擊殺手》、《十萬火急》、《超級戰警》、《小蟻雄兵》與本片。唔,連其經典作《第一滴血》或是《洛基》,一部都沒看過!

本片的評價不賴,不僅北美本土票房前十名,也入圍當年奧斯卡視覺特效獎﹙但被當年的《侏儸紀公園》拿走了﹚。不僅如此,最有意思的是:高空特技人員的僱用費列為世界金氏紀錄。﹙突然想到,本片導演的下一部《割喉島》也進入了金氏記錄︰票房最失敗的電影﹚

該特技人員﹙Simon Crane﹚得於15000英尺的高空上表演,沒有任何的安全措施,保險公司當然不會替他保險。史特龍還特地降低薪資以資付其費用:100萬美元。可想而知,這樣危險的表演僅能一次就結束。﹙但事情並沒這麼順利:他到達第二飛機時進不去,是靠後製剪接完成﹚

此外,我認為這片電影的影響力相當大,接續電影有許多本片的影子︰某劫機片(忘了名字:內容是女空服員vs歹徒)也有空中穿梭的畫面,攀岩的鏡頭於《不可能的任務2》再次出現,而《巔峰極限》之譯起源想必與《巔峰戰士》有關。

**本片特色

line 支線夠複雜

《巔峰戰士》是有經過設計的。分出了三條支線:第一主線敘述主角過去愧疚影響了現今的工作表現,第二主線為本次事件,同樣也是救災,將主角「拉進」了主線。第二主線還埋了一段時間才進入主軸﹙非開門見山法﹚──因前面有一段描述主角的過去﹙大約二十分鐘﹚。

一般來說,上述兩種的交錯發展就會很精彩,但《巔》又加入了看似不太要緊,卻又是關鍵的配角支線﹙兩個年輕小夥子﹚,讓劇情有了些許不定數。

領便當的貼心設計

單純的救難片肯定不過癮──很容易變成生存為導向的片──勢必有衝突場面。

衝突之後,便會有些角色鞠躬下場,《巔》也在這方面下了工夫。雖然主要場地在雪山上,但並沒有一陣雪崩就瞬間KO二至三人,或是什麼冷到凍僵的取人性命方式。每個角色都有「精心安排」的謝幕。

基本的雪崩之外,槍擊,爆炸,也有肉搏,內訌,意外,失足,不論反派或正派,毫不手軟。

hang 絕佳的視覺特效

當然,這樣的動作戲,重點還是得放在「刺激」效用上,越驚險越能凸顯其特色。冰天雪地就不用說了,不論是雪崩,或是於雪地從上而下的狂奔,還是結冰的湖面,《巔》皆掌握得宜﹙我認為比2007年的重拍電影《征服者》來的佳﹚。不只在雪中,山洞內的探索也很味道﹙據imdb說,席維斯史特龍和女主角十分害怕蝙蝠﹚。雷同的背景也發生在席維斯的另一部片《狙擊殺手》中,但後者就沒本片來的變化多端。

攀岩是本片的最大特色。除了片頭,中途利用長繩躲過因炸而起的雪崩也十分怵目驚心。片中不只一次地展現「臂力」的能耐,讓人對攀岩者的超人般意志更多了幾分敬佩。﹙簡直就像看日本綜藝的《火焰大挑戰》!﹚

差點忘了,飛機上的角力亦是重頭戲之一﹙我猜當年有人看到這預告就衝電影院了﹚,不只客機,還有直升機,這些都攝於電腦特效尚未流行的年代,那般的真實感真會讓人喘不過氣。

諸多特色,讓我不禁認為Renny Harlin應是九零年代拍攝動作片的佼佼者﹙就如同今日想到動作片就會聯想到麥可貝﹚。


**遺憾點

本片最令人遺憾的,就是攝於花瓶式女主角仍盛行的年代。尖叫,捅簍子,一點都幫不上忙,成了道地的配角角色。一次還好,二到三次就覺得她是來找喳的;但也只能說,女性在那時候的動作片裡,僅能作陪襯之用。這一點在1995年《割喉島》中就完全相反:女主角為剽悍之徒,男主角僅作插花之用──從當時的票房看來,可見這樣的角色顛覆仍未受大眾賞識。Renny Harlin的「突破」沒被看出,真是可惜。

但不只女主角,若是配角還有老人,或是能力有限的小夥子,同樣也被設計成跑龍套,原因就是要襯托出主角的無比能耐。這樣「英雄主義」的訊息,也無法深得我心。

另外,雖然說線有三條﹙兩主線加一支線﹚,但其深度並不足。如最主要的主角心結──因未能救得友人的女友,無法繼續從事攀岩救人工作──其實可作為本片的重點,但本片解開的方式,竟是於此任務中迎刃而解,卻又看不到關鍵的改變點。充其量只能解釋成:救人、存活優先,其他的悔恨放一邊。

至少碰到同樣事情時,須有什麼回憶的疙瘩,我是這麼認為;不,也許我內心期待看到的是:主角能坦然對友人說開。雖然老梗,但至少是個「句點」,而非懸而不決的結束。

於是,這樣沒能產生太多想法的影片,只能於觀後敘說動作戲碼有多精彩,其餘的就無法多加評論,或有什麼心得延伸。換句話說,就是享受兩個小時的視覺享受後,就能將此段影像片段擱置於記憶回收桶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nlkaelb 的頭像
    danlkaelb

    Art Talking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