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be.jpg


第一次看令人驚艷;再看一次,多了份感傷。

用"目前值得關心的地球議題"與"個人情感"作結合,似乎已有不少作品;但仔細一想,可能很容易偏重於前者,因其具有較大的發揮空間,如災難片就很常涉及;所以若是將觀點放在描述後者,就感覺有所不同。但這要拿捏地非常巧妙,太過偏重一方便會失去另一方的味道。

舉例來說,《駭人怪物》就將"災難"與"個人"掌握地不錯;《彗星撞地球》雖極力想要把一部份重點放在"情感"上,但不難發現它在"災難"的發揮上就少了一些;有一部法國動畫片《大雨大雨一直下》也是將重點描繪在動物的相處上,跟災難的相關性就少了點;而在《瓦力》裡觀眾比較會注意的是"冒險"的過程,就比較不會去看重瓦力的情感表現。

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會發現似乎某些東西便有取代性︰"彗星"是否可用"火山爆發"取代?"大雨"是否可變成"乾旱"?瓦力的"情感"若是只放在"奮鬥"上會不會更讓人印象深刻?

是,說這麼多前提,其實就是想要讚賞《積木之屋》取得的平衡點,會讓人想去關心所提的兩種議題︰

"地球暖化"與"個人回憶"。

關於劇情

藉著一個失去的煙斗,回想起過去的生活。賭物思情,屈膝拾物的老爺爺想起了老奶奶。他無法克制思念之情,一層又一層地往下探索。

人去樓空的小屋子,僅剩隨處散放的雜物。老爺爺想起躺在床上歇息的老奶奶,他正一口一口餵著她吃藥。老爺爺的潛水衣浮出了許多氣泡,彷彿看見他在深深地嘆著氣。

持續地打開地板上的門,老爺爺看到了活蹦亂跳的小孫子,看到了剛剛嫁出去的女兒,見到了正要上學的女兒,望見了剛學步的女兒,正玩著玩具的女兒。

老爺爺向著敞開的底門往上望去,看著現今所住的地方,就像當年女兒用積木堆積而成的屋子,好似訴說著一種連結性。

老爺爺往下再探。

已經沒有底門了。

打開大門,發現已是海底。這也是老爺爺與老奶奶的起點。

尚未被水淹沒的大地,兩小無猜的小朋友在草地追逐,大樹下嬉鬧,託與彼此終生,和平的白鴿飛向天空,將他們的幸福散播出去。

他們從零開始,一磚一瓦,齊堆砌出屬於自己的幸福小屋。他們歡欣地慶祝新家落成,舉杯慶祝。

戛然而止。

一切如水中泡沫幻影,舉杯落空的老爺爺感到無限的落寞與惆悵。

他將沉於海底的酒杯拾起,帶回。

用紅酒填滿著酒杯,搖晃幾下,乾杯。

**

它的驚豔,也就是爆點,最初來自於"水鄉"。前30秒就可推斷出這大概是部"獨居老人"的題材;下一秒打開地板的門,還以為是想拿地窖裡的酒之類的,沒想到作出釣魚的舉動。

第二創意,我推測是會得獎的原因來源之一,就是每間房間代表自己參與的某段人生︰它不是"橫向走法",搜尋孩子在每個房間裡的痕跡;而是以"縱向游法",尋找的是自己過去的整段人生,範圍更大,也就分外令人傷感。

它的感傷,定是來自於走過整段回憶。短短的十二分鐘片,不需要更長時間的鋪陳,不需要多餘的語言,就能僅僅地抓住人心,足以說明導演精湛的功力。

顏色的選用恰好是強烈對比。鵝黃偏暖色系,能感受到溫度;水藍為冷色系,透露著孤獨之感。

配樂簡單交織,弦樂﹙有吉他否?﹚、鋼琴、還有一段聽似笛聲﹙或管樂器?﹚,輕輕地訴說著老爺爺的心境。

而我所謂的平衡點就是"人生"與"環境議題"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因水造成一個又一個的孤島,宛如描寫著老爺爺此時的處境︰週遭的親人已離去,僅剩他一人孤獨地呆住著。步入晚年的老爺爺,他回想起過往,走過那塊海水尚未淹埋的小屋,帶領著觀眾進一步關心地球暖化的問題。兩者皆如此地貼近真實的生活,更加引人深思。

奇摩新聞:四年後北極冰層全面融化

奇摩新聞:北極厚冰層面積 歷史新低

其他片名:

Tsumiki no ie / House of Small Cubes

Short Film Central

預告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