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remors 2.jpg

原來我多年前看的是第二集。當初還以為是電視電影──實際上也差異不遠,五百萬美元的預算,差不多就是直接發行影碟﹙direct-to-video﹚的等級。

「睽違」六年的作品,僅有兩人歸隊演出,導演變成了第一集的編劇;怪物也有所進化,但「地心竄出」梗已大幅降低,而主要角色僅剩四人,其立體感更加平面化。

**怪物進化

evolution.jpg

本片透露了怪物的起源:生存年代比恐龍還早,而本片的地蟲也頭次發出了叫聲;但本片重點可是進化後的生物,體型遠小於地蟲,能以兩腳立足,於地表上奔跑行走。張嘴的外形與《惡靈古堡4》的張嘴怪物有神似之處。

  • 從地蟲而來︰於其肚內破體而出,一隻地蟲可分化為三隻行走蟲。
  • 能喊出叫聲,但因不具聽覺能力,不知其用途性。
  • 頭頂具有感應熱器︰與地蟲同,同樣不具視覺能力,也沒有聽覺。
  • 僅以頭頂接收器,捕捉其他物體散發的熱,知其位置,所以有時會誤判﹙被烤熱的衣物,引擎﹚
  • 具有合作的智慧:以疊羅漢方式捉到食物。
  • 雌雄同體:飽足食物後,由口中吐出嬰兒。

**人類方面

──應對的策略

對付地蟲時,多了地震儀追蹤器,能感應地蟲行進的位置,以遙控玩具做為誘餌;但不能接受行走蟲的方位。

只剩炸藥與逃跑:因為數量太多了!TNT,C4,Dynamite,ammo﹙ammunition﹚,各種款式的炸彈應有盡有。逃跑,仍然只能靠制高點,並以其他物體遮蔽身體的熱度,如滅火器、門。

──要角四人

crew.jpg

厄爾﹙Earl﹚:搭檔結婚去了,所以僅剩他一人。雖如第一集所願,登上了"People Magazine",生活依舊落魄,為了一隻五萬元的地蟲﹙最後有二十八隻!﹚,只得再度冒險。最後還遇到了「真愛」:1974年10月的封面女郎﹙真正的女郎另有其人︰Debbie Ellison,她是1970年9月的女郎,1974.10月者是Ester Cordet﹚

伯特﹙Burt﹚:老婆因為他是軍事迷而跑了﹙更多因為蘇聯的解體﹚,為了尋求刺激感,接受了厄爾的邀約;本片伯特的戲份也越來越重。

凱特﹙Kate﹚:典型無腦研究女團員,只剩大叫與驚慌。

胡佛﹙Grady Hoover﹚:熱血年輕人,想要抓到地蟲。

**

weapon.bmp

除了從完美小鎮換到了墨西哥,場地變化性沒有第一集精彩﹙這集主要場景只有工廠附近,其他只有片段停留﹚;但有更多的爆破──最末還有個巨型大爆炸,也算彌補些「遺憾」。

前段大多看到炸藥爆破的場面,而非蟲的出沒;後段進化有些趣味,模型也相當「逼真」﹙尚非電腦特效﹚,尤其被抓到關於籠子內的動作,讓人不得不佩服模型的製作與操作。

沿續的前作人類無腦的行為﹙誇張?搞笑?﹚,但少了前作的恐佈氣氛,玩笑似的成分更多。如:被噴了滅火器,進到蟲窟的厄爾,明明是處於危險狀態,卻透露不出恐懼感;而躲在挖土機裡的伯特,還有閒工夫可以大聲聊天。

看樣子,往後的續集只能當喜劇來看了。


arrow
arrow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