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r siege

若提到八,久零年代的動作片配樂,我一定會提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與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合作無間的他,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電影音樂;千禧年之後,我想沒有人會忽略漢斯季默(Hans Zimmer),《神鬼奇航》《變形金剛》,諾蘭導演的《蝙蝠俠》,光這些三部曲,就已奠定他動作片配樂大師的地位。

我一度很迷以上作曲者的作品,他們的動作片十分恢弘,光是聆聽,就足以讓人熱血;加上聽樂如見影像,雙重滿足。

但最近發現,越來越不容易投入了。為了彌補影像「空白」,而補上不少音符;而有時音樂又太過搶戲,使我看影像時不斷分心。最近一次發生在《蝙蝠俠:黎明昇起》的片段,配樂的「飽度」讓我吃不消。

於是,我回到了「淡口味」。《魔鬼戰將》完全符合我的要求,十分回甘,卻不減過癮滋味。轟炸,槍戰時的畫面,配樂就充當背景之效;有點沉重,但不失刺激,讓我想起《魔鬼終結者1》的搭配。可惜的是,作曲家為 Gary Chang以電視作品為主,且較少電影商業大片,能見度較低。

main

主角:威能;反派:弱能

小時候(90年代)聽過的動作片明星,不外乎是席威斯史特龍(藍波),成龍,接著就是史蒂芬席格了(阿諾反而是大學之後才比較認識)。說來有趣,我印象中只看過一部他主演的片,連片名都忘了,然至今仍有些許記憶。

我只記得,某西洋人帶佛珠,空手道很強。跟其他老是槍戰來往,或是蠻力式的對決(梅爾吉勃遜的《致命武器4》),席格多了許多巧勁;而比起成龍的喜劇效果,席格的力道還多了速度感與狠勁。當然,佛珠的「正字標記」讓我難以忘懷。

本片是我對他的第二次接觸。動作派戲碼是不能期待太多演技的,有了這個認知後,就能很享受地進入狀況。(否則當他一開口,很容易造成轉台現象)不過可惜的是,《魔鬼戰將》中,真正出手的情況,除了一開始的「飛刀」與片尾的少許決鬥外,其他還是以槍戰為主。

《魔鬼戰將》是他至目前為止,票房最高,知名度也最高的代表作;日後的私生活大概影響他的聲譽(重婚事件),以至千禧年之後,就不常聽到他的影劇消息了。

能看到湯姆李瓊斯演角色,也算新鮮口味了:大部分所見的,還是正派角色為主(說來奇妙,湯姆演起邪角,明明就入木三分,怎沒多接觸?),於本片可看到他耍壞的模樣。

不過這片很顯然是要凸顯主角萬能,幾乎毫髮無傷地破關到最後。於是可見到王見王的對決,根本是一面倒的決鬥:反派嘴砲五分鐘,互打不消一分鐘,任務結束!

under-siege-photo

二十年前的風氣

多看幾部同年代的電影,不須刻意蒐尋資料,就能統整出當時流行的語言,服飾,以及風氣。先前已推斷出女性於動作片的地位:1995年代之前,「她們」幾乎無用武之地,大都充當「附屬品」,尖叫,逃跑,賣弄風情,親吻,半屏山,法拉頭,如此而已。男性呢?泰半只會突顯要角,所向披靡,配角嘴砲襯托。這一點概念,可用在無數部電影,如席威斯史特龍,1993年《超級戰警》;范達美,1992年《魔鬼命令》。

本片也有用到上述的「流行元素」﹙女性尖聲,外加裸露;男性無敵﹚,但有些漸漸改變了,如對白中很明顯提到「女權」,女性也於後半段拿起槍桿,向前衝刺;這一點的變化,讓我自然而然地將本片列為「里程碑」之一。

除了角色功能分配,還能看到一點有意思的東西:「指揮總部」。這點在近十年非常流行,很容易出現在導演麥可貝,羅蘭艾默瑞奇,或是需要「上層指導」的大戰電影中:說穿了,會看到上面出一張嘴,下面做事做的很辛苦的諷刺畫面,所以常有「違抗命令」的景象出現。而任務成功後,就會來場歡欣雷動的拍手場面。我懷疑,這片算是此模式的「始祖」﹙於此之前,好像還沒看過。﹚另外,有一點我也很想知道:從哪片起開始會有「總統」字樣出現?每當大難來臨,就會有「趕快去聯絡總統」的對白出現。

最基本的「動畫特效」也很陽春。不,與其說特效,倒不如說是實際演練。今年有部海上科幻片《超級戰艦》,雖然也有不少實景拍攝,不過還是要靠動畫輔助,才能有震撼場面出現(如片尾的躲彈藥)。但二十年前可沒能力處理:光是要製造「實際在港灣,但要偽裝成海中央」的畫面,就得勞師動眾一番。當時劇組可是製作了100 英呎(30公尺左右)專用船,以及掛有60呎黑布的支架,就是為了擋掉後方的城市大廈!

不只是內容,連譯名也頗具「時代性」。原以為「魔鬼」是阿諾的「專利」,沒想到席格電影也是一籮筐,還有一部叫《最後魔鬼戰將》來著,跟阿諾的《最後魔鬼英雄》有得拼:片名跟內容可以說是兩回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nlkaelb 的頭像
    danlkaelb

    Art Talking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