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沒看歐美長篇小說了。上回光看《群》,斷斷續續就耗盡九到十個月的時間﹙瀏覽兩次,一日十到二十分鐘﹚;但有三部系列小說,分別是《迷霧之子》、《冰與火之歌》、以及本部《飢餓遊戲》,在我心裡成為「欲購書單」已經一段時日了──礙於目前高居不下的價碼,遲遲沒能下手──等到「時機成熟」,就會立即入袋,品嘗其書香。
看完本片,更加提升了購書之欲。
天外飛來一筆。先前似乎以養成先看小說,再看電影的習慣,此觸發點,印象中因《魔戒》之故。高中時期無比盛行,然當初未有看長篇小說的時間與習性,原先認為直接看影像較省時間,但「意外」總來的太突然:正替首部曲裡的灰袍巫師之「大愛舉動」而感傷之際,那份惆悵就被已然讀畢的同儕的無心之語所「化解」,傷感之情戛然而止,更多的是,不解的愕然,漸而渲染開來。
於是,為了保有第一時間的感動,採取了先讀文後看影的措施──上映後再怎麼防患未然,還是會被大眾媒體「好康道相報」的訊息殺個措手不及。
但這般先涉獵文字,再觀覽影像的想法,讓後者於自個兒心中的評價無法與前者相提並論:說白些,就是常見的評論文:「小說比較精彩」、「小說比較完整」。文字高於影像的評論,占了八九成,如備受肯定的《嫌疑犯X的現身》,或是《追風箏的孩子》,總覺得影像比書少了一味。﹙目前只有《不存在的女兒》,我認為影像優於文字﹚
如此的「完勝」自然可料到,文字具有細細斟酌的「時間優勢」,影像再怎麼豐富,礙於時間的長度,難有機會勝之。所以我曾一度認為,真要兼有影像的特質與文字的完整,中短篇的小說長度是最佳選擇﹙李安選的似乎都是此範圍﹚。
但為了去除「先入為主」的念頭,最近又慢慢回歸到「影像觀看優先權」,再來才決定,是否以文字補足其未能闡明部分。
扯得太遠了,回來本片。總而言之,純粹的第一印象,我是喜歡《飢餓遊戲》的。
前製作業
飢餓遊戲三部曲:《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星火燎原》﹙Catching Fire﹚與三部曲《自由幻夢》(Mockingjay)為作家蘇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的作品,其內容總被與其他作品比較,認為前驅者已闡述不少,如日本的《大逃殺》、史蒂芬金的《魔鬼阿諾》、《長途跋涉》、美國短片故事《The Lottery》或是《The Uglies Series》等等。
但作者認為其作品是受到希臘神話「忒修斯」、實境秀、伊拉克戰爭、羅馬歷史等啟發,如其虛擬國家「Panem」,是從「Panem et Circenses」,或是「Bread and Circuses」而來,指其政府照料國民的方式並非提升福祉,而是以「殘暴運動」作為人民的娛樂,本系列內容正是與此相符。﹙circus也有古羅馬競技場之意﹚
電影改編一事自2009年就有所聞。版權被獅門﹙Lions Gate Entertainment﹚所買下,原作也親自參與編劇,期望之一,是能拍成保護級的版本。導演找來了拍《奔騰年代》的蓋瑞羅斯﹙Gary Ross﹚。
角色選角
接下來談談選角。最讓我驚訝的是,平常總以光頭現身的兩個演員,本片全都披髮上陣!一是伍迪哈里遜﹙Woody Harrelson﹚﹙我以為是Steve Zahn﹚,另一個是每回都會認錯的史丹利圖奇﹙Stanley Tucci﹚﹙這次又認成馬克史壯﹙Mark Strong﹚﹚
還有幾個因裝扮而認不出來的,伊麗莎白班克絲﹙Elizabeth Banks﹚,這身裝飾比原樣有特色、更加美豔﹙?﹚多了!還有,只要看了《孤兒怨》,就永遠不會其長相的伊莎貝爾傅爾曼﹙Isabelle Fuhrman﹚,於本片再次成了壞坯子。對了,國王樣的唐納蘇德蘭﹙Donald Sutherland﹚也不能忽略──這年頭能「一眼即辨」的德高望重型國王已經不多了﹙我老想到彼得奧圖﹚
最後回到男女主要角。女主角凱妮絲﹙Katniss﹚的名單中有:
名字 |
艾瑪羅勃茲 ﹙Emma Roberts﹚1991 |
克蘿伊摩蕾茲 ﹙Chloe Grace Moretz﹚1997 |
琳西馮塞卡 ﹙Lyndsy Fonseca)1987 |
過去作品 |
《人魚公主的愛情魔法》女配角 |
《血色入侵》女主角 | |
名字 |
凱亞絲柯黛蘭莉歐 ﹙Kaya Scodelario﹚1992 |
海莉史坦菲爾德 ﹙Hailee Steinfeld﹚1996 |
雪琳伍德利 ﹙Shailene Woodley﹚1991 |
過去作品 | 《2009月球漫遊》女配角 | ||
名字 |
艾碧貝絲琳 ﹙Abigail Breslin﹚1996 |
艾蜜莉布朗寧 ﹙Emily Browning﹚1988 |
莎柔絲羅南 ﹙Saoirse Ronan﹚1994 |
過去作品 | 《小太陽的願望》女主角 | 《不請自來》女主角 | 《蘇西的世界》 女主角 |
名字 | Mary Mouser﹙1996﹚ | ||
過去作品 |
最後人選為1990年出生的珍妮佛勞倫絲﹙Jennifer Lawrence﹚──《冰封之心》女主角,此一人選深得原作之心:雖然演員比角色年齡長,但角色具有成熟的氣質,而原作認為珍妮佛是唯一抓住角色特質的人;珍妮佛本身亦是書迷,她可花了三天深思,才決定接受此角色。說來好笑,我的「眼殘」功力再度發揮,竟將她看成艾蜜莉布朗寧,還以為這女孩怎麼長這麼高了。
男主角比德﹙Peeta Mellark﹚的人選:
名字 |
艾力克斯派帝佛 ﹙Alex Pettyfer﹚1990 |
盧卡斯提爾 ﹙Lucas Till﹚1990 |
亞歷山大路威 ﹙Alexander Ludwig﹚1992 |
過去作品 | 《獵殺第四行者》男主角 | 《X戰警:第一戰》的法官 | 《黑紀元:光明追捕手》男主角 |
名字 | Evan Peters﹙1987﹚ | Nico Tortorella﹙1988﹚ | Hunter Parrish﹙1987﹚ |
過去作品 |
喬許哈契遜﹙Josh Hutcherson﹚拔得頭籌,贏得此角色。看比德選單中,才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其他片商一直想複製《暮光之城》的成功,想將艾力克斯派帝佛打造成羅伯帕丁森,結果《野獸情人》與《獵殺第四行者》都沒能有此成效,沒想到《飢餓遊戲》竟完成了此目標。而片單中還有亞歷山大路威,雖然他沒接到此角,但演了另一個反派的頭頭角色Cato,也算圓了演《飢餓遊戲》的夢。
男配角蓋爾﹙Gale﹚的演員選單有:
名字 |
克里斯馬索格利亞 ﹙Chris Massoglia﹚1992 |
大衛亨瑞 ﹙David Henrie﹚1989 |
Robbie Amell﹙1988﹚ | Drew Roy﹙1986﹚ |
過去作品 | 《鬼不理的助手》男主角 |
《借物少女》美國版男主角配音 |
演雷神索爾的親弟弟連恩漢斯沃﹙Liam Hemsworth﹚接演了本片。話說回來,從男女主配角人選中,不難發現有許多皆是童星出身,且演過不少要角片。但可想而知,暢銷小說三部曲一出,不怕找不到人選。不像《哈利波特》的千萬人海選,而年紀也有一定考量,所以「參考名單」中大都是有演戲經驗的。
票房
獅門不諱言的說,雖然此為暢銷小說,二三集是否決定拍攝,取決於首集的票房。這下可不必擔心了︰上映前一個月,於北美所賣出的預售票,不僅打破《暮光之城︰蝕》的記錄,當日賣出的票占了所有預售票的83%,這麼備受歡迎!
首周票房記錄也十分驚人。史上排行第三,非續集第一;即便次週跌幅高達61%,成績以來到了兩億五千萬,就成本僅七千八百萬美元相比,早以撈夠本了﹙樂勝今年於北美票房失敗的《異星戰場強卡特》﹚。
續集已然敲定,預計於明年底上映。
爭議處
imdb目前評價為7.7﹙依情勢看來,7.5為回穩分數﹚,爛番茄亦有85%,評價相當的高。但某些影評就選角上有所感︰主要是十一區非裔的問題。書中提到黑皮膚﹙dark-skin﹚,並不代表就該是黑人扮相,有些評論甚認為這牽扯到種族問題﹙咦?就沒有人對華裔面孔發聲?﹚。幸好,此爭論引起的「旋風」並未影響票房。
**差強人意之處
搖晃的鏡頭下,帶我進入了施惠國的第12區﹙導演說此番用意,是為了營造出女主角的視野﹚
我想我得承認,幸好在沒看過小說的前提下觀影,讓我邊看邊幻想下一步會有什麼奇妙的變化︰光看到第12區,腦中瞬間就連到《暴力特區》﹙13區﹚,《第九禁區》,53禁區……以為隔壁區會有什麼樣的特別處。這樣的猜測有八成都沒料到──這正是我喜愛的原因。
但這功勞應歸功於小說,而非電影才是。我已能想像:讀完文字再進戲院,就會成了批判大會﹙愛之深責之切阿﹚。先說片頭好了︰我非常不習慣故事背景以文字展現,特別是最開始的時候,注意力尚未集中之際,文字就已收工﹙那樣的跑字特別會出現在歷史故事﹚
接著,故事以蜻蜓點水點過一些小細節,這倒無妨,如本片看不出徽章的重要性,也沒能詳述團隊、資助者等與參賽者的關係﹙我就不瞭解濃妝大姊的用途為何﹚──但這些若於文字饗宴後才入口,肯定嫌少一味。
而保護級的程度未能作到「刀刀封喉」的等級︰若提升到輔導級的門檻,劇情的力度也許能到達文字的張力。
比較明顯的瑕疵是︰明明標題打上了飢餓遊戲,明明遊戲中以強調食物與水源才是存活的關鍵,可惜的是,影片中並未拍出「渴望」,尋找生命資源似乎是輕而易舉之事。這下子,很容易變成「文不對題」的情況﹙就像《Clash of the Titans》,2010年的版本,片名提倒「泰坦族的衝突」,片中卻只是柏修斯的冒險﹚
幸好以上的「小缺失」沒能左右我的興致,且又不厭其煩地再次肯定,選角的年齡實在太恰當了,光是成熟度就能鎮壓住大場面。﹙比起老是被我拿來當範例的片子,勝之不武阿﹚
於是,樂在其中的冒險於焉展開。
**
飢餓遊戲所探究的主題有三︰﹙1﹚遊戲本身;﹙2﹚遊戲背後的意涵;﹙3﹚人與人之間的關聯。一度嘗試使用三段式說明,卻發現過於瑣碎,太過條列式闡述;直接從遊戲設計的目的去頗析,似乎一切都明朗了起來。
遊戲的起源與目的
「Happy hunger games! May the odds be ever in your favor.」
遊戲主旨環繞於該句話上︰願機會永遠對你有利。以此顯而易見的口號理解其由,不僅遊戲本身,甚至施惠國的形貌也被勾勒出來:
原來,這個曾經過動亂的國家,將國土劃分成十二區,以利管轄;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特色」──片中沒演,僅提及了部分區域﹙如十二區以礦工為主,一二區為訓練勝利者而生,第十一區為深皮膚者居住地等等﹚,海報卻有標明出來。除此之外,理應有一屬於「貴族區」──競賽與他們無關,僅需負責提供「資助」即可。
小老百姓的被迫承擔
另一方面,依照過去的「慣例」,害怕動亂再度復發的管理者,就說是國王好了,若不是全面民主化,就不外乎是採取高壓策略,如奴役人民做苦力、重課稅、民間監督機構等等,控制言語與行動。但施惠國既非民主化,也不用高壓方式,而使用古羅馬的競技概念管制。
一時間,真無法理解為何使用此策略。古羅馬所參與的人,被上層定義為「奴隸」,但施惠國所參與者都是人民,這樣的犧牲換取榮耀,怎麼看都是百害無利,自尋死路──怎可能不群起激憤,反抗心驟升?
根本覺得辦理第一屆時,一定就會有反浪聲潮才對阿,怎麼可能辦到了七十四屆?
此時此刻,《鐘點戰》的背景竄於腦內,相較量之下,竟發現可相互輔助說明。同樣被劃分管理的世界,《鐘點戰》的人民無機會翻身──時勢所趨,加上教育未普及開化,小老百姓無力發聲﹙或不願多花氣力做傻事──無謂的抵抗﹚,也缺乏串連一氣的共識精神,所以上層所頒布的策略,下層僅能無奈地被迫接受。
上層自以為的盛事v.s.在位者的想法
但更令我著迷思索的,是國王設計此遊戲的目的。
目的其一:肯定是滿足貴族世家的娛樂。瞧那些穿金戴銀的傢伙,滿心期待地看著每次競賽,提供競賽者無限資源,彷彿自己也參與此賽事中;我想,提供歡愉,自然也鞏固了國王的地位。﹙他的位置絕對是世家所拱上的﹚
寫到這裡,我似乎又發現了癥結點︰原因就出在「死亡」。如果說純粹是競賽,勝負無攸關生死之事,就能做到「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效果,讓百姓能願意、主動參與此遊戲,不也能使國內上下一心?
於是我開始假想兩種情況:辦沒有死亡的遊戲,或是壓根就不辦遊戲。
如果遊戲並非爭的你死我活,勝利者亦可獲得糧餉,滿足了人民需求。但似乎會衍生幾個問題:舞弊等事暫時不提﹙如果是這樣,絕對會有爭取入場券的情節﹚,首當其衝的,便是貴族不會滿足──這一點,對國王的地位會有多少威脅,劇中並沒有明說。另外,是否會使人民將心思放於工作上,還是會滿心期待這一飛衝天的機會?可想而知。而缺乏資源的取得,國家又否會有所缺?
根據上述判斷,無關生死的競賽,「弊多於利」。
那麼,不辦遊戲呢?
除了不能滿足貴族外,人民倒不需擔憂自己孩子是否有生命的危險,也能將重心放於工作上。這麼一來,似乎問題就很明顯了:暫且不考量「貴族滿意度」的需求,政府與人民是什麼樣的關係?
上層期望從人民獲取資源,靠他們來做黑手之事,另一方面,卻吝於給人民福利──沒有遊戲的前提下,即使沒受教育的人民也會思考:憑什麼一直幫上層做事,卻又沒有任何回報?如此的造次之心,於日積月累下緩緩生成,逐漸壯大,於是造成前朝的動亂。
為了防止戰亂再次發生,竟不是從生活品質改善起,而是以直觀的解決方式。要福利,可以,但有交換條件:一張飯票等同於增加一次抽籤機會,年齡增加一歲,也提高一次機會。
那為什麼不以勞力直接取代生死遊戲?即是,多一次當國家免費勞工的機會?
我的推想是:做久了,一定也會冒出質疑的想法──這樣的條件交易,等同於被剝削了兩層皮?
那個抽籤前的介紹畫面突然進入腦內。既然上述方法﹙看似﹚不可行,那就以震撼教育方式植入民心︰這麼想要戰鬥嗎?好的,那麼就定期舉辦戰鬥遊戲,讓你們去體驗其可怖之處,如此一來,看誰還想要舉起大旗,頑強抗爭?
這下我懂了︰到頭來就是要人民完全服從,當浮起反抗之心時,就會想起「飢餓遊戲」所帶來的恐懼感,那份以生命搏鬥換來的自由,價值可能太「昂貴」了;國王所擔憂的,我也能理解了──所選出來的「鬥士」,最好是非自願,即是抽籤而來,如今有個自願、挺身而出的勇士,這可是克服了死亡所帶來的恐懼,連生命都不怕了,難道還會擔心反抗所產生的犧牲?
遊戲的設定
從遊戲的目的去想,遊戲所設的條件就容易理解:
那些煞有介事的訓練、介紹、輔助者,表面上是幫助參賽者對遊戲的認知,實際上是用來「展示」──讓那些貴族知道該次遊戲的「棋子」有哪些。不選定實際地點,而採用虛擬世界,也是為了控制參賽者的移動範圍,以免於賽中逃離。
但為了使「戰爭的恐懼」加深,一來得小心不能讓參賽者放棄對打,二來又得注意不能引起觀眾的同仇敵愾之心,所以適時地加入輔助資源,或是加入人為設計攻擊﹙如那三隻野獸﹚,以控制賽程。
另一方面,是年紀的限定。根據片頭凱妮絲妹妹緊張的模樣,知道歲數是以此年紀起跳,但僅到十八歲就終止﹙這是維基百科所提﹚。為何參賽者不選定成年人,而選這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
這正是上層控制戰亂的方式:如果參賽者是成年人,前人的傷亡一定能於幼小心靈種下強而有力的種子──思索、反抗。選定十八歲之前的青年,正有毀滅新血之意。怕自己的後代被犧牲,所以不生孩子,對於上層來說,沒差。
所以遊戲完全掌控在上層手裡。
到這裡為止,確實能有一些聯想。「自相殘殺而剩一人」的訊息,就是讓人聯想到《大逃殺》的關鍵;但比起《大》,我認為更貼近《絕命尬車》的背景︰參賽者非得拼出你死我活不可,一堆事不關己的觀眾,主辦單位有權玩弄參賽者的生存機會等等。
參賽角色的擇選
最後就是參賽人員了。老話一句,沒有特質,光靠嘴砲的內容很容易讓人生厭。什麼友情至上,情感感化,日式漫畫中常有的特點,如《彼岸島》,《大逃殺》的男主角也屬於這型。
外國主角不來這套,沒有拳腳功夫,也要能夠揮舞武器才有資格登場,或最少有智慧﹙如馬蓋先﹚,一下子就能使主角特點脫穎而出。
接著是個性上的著墨。看是要親民型的,還是得冷酷型的,就是不能不上不下,什麼都沒有,或是以中庸之道行之。女主角凱妮絲便是屬於後者:起初都不跟人打交道,也不會主動出擊,與男主角個性完全相反。
互補的性格,正好能一搭一唱,讓情節有高潮,有落差。此般對立,於遊戲中完全施展開來。兩人沒有打算採互助的形式,於開場後直接各奔東西,以自己的能耐生存下去。
遊戲開啟!
值得一提的是:暴風雨前的寧靜。我特別喜愛上場前完全沒有配樂的片段,那股戰士赴沙場前所流露的悲淒之氣氛,靜謐地令我不由自主地顫抖:到底生命是否還能延續,就決定於下一秒鐘,完全不容許仔細思考,只剩下最直覺的反應。
所有的廝殺全被拋在後頭,當務之急,尋找安身之地。
我一直在想,凱妮絲最初到底想用什麼策略通過此遊戲?她不採取主動攻擊,也沒打算以結盟方式生存,有意無意地找尋邊緣處……等等,還是這正是她企圖所作?
我又再度的推想:如此「被動」的精神,以你不惹我,我不犯你的態度,至少度過一段時日;往後可能出現的決戰日,凱妮絲不會退縮。只是這決戰日來的太早:對方一夥人直接找上門來,欲致她於死地。
十一區小女孩的死,讓她態度丕變,下了主動出擊的決心。還沒到獨自闖英雄的時刻,就意外遇到了同鄉。什麼攜手合作、愛情萌芽、盡釋前嫌等,就不多作贅述。
末段的一對一對決,我一度以為是假毒莓,所以會上演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別離戲碼──畢竟連火球、樹枝、怪物等物都能憑空創造──沒料到結局竟如此平凡,一聲令下,遊戲便安然落幕。
至於凱妮絲所投下的反抗心態種苗,再明顯也不過:上級任意調整遊戲設定,將參賽者完全視為可拋棄的棋子,恣意犧牲──我已然預見,施惠國的未來,儼然套入「法國大革命」的模式,整個社會就像個無形的監獄,控管著所有人民;等到人民意識崛起的那一刻,貴族以上的社稷將會遭來一場血染的洗禮,無一倖免。
於是剩下的兩部曲──在我尚未看原著前的推測──將是施惠國歷史重演的悲劇。
現在就看有沒有導演人選,接替Gary Ross的棒子,完成此待續之作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