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lic-poster

1998年《酷斯拉》的名氣太大,以致於該年附近的怪物片都會被遺忘,如本片《第三類終結者》(到底「第三類」是什麼?)。誠然,它並非驚世之作,特效自然也比不上《酷斯拉》,錯過也無須懊惱,但某些的獨到想法,可做為延伸的題材。

《The Relic》,指的是「遺物」,正是片中運至博物館的外來物。因為外來的物種,而引起災難的片,不勝枚舉,從《金剛》,到《侏儸紀公園2》,哪一樣能受人類控制?絕不可能。《第三類終結者》當然記取了此「教訓」,他們所運回的,並非生物,因而造成災難的悲劇,肯定是一意外。

怪物的形象,總是此類型片的賣點,不嚇人,不特別,不管劇情再怎樣,說服力會降低不少(《異獸禁區》有點可惜)。它的外貌,有點神似《駭人怪物》的四足物種,除了以人腦為生,還仰賴原生地的糧食。而其來源,則有點像《蒼蠅人》。所以這樣的結合,尚有不賴的吸引力。

face 



而我所謂獨到點,就是「密閉空間」,且是毫無防備的窘況(可不是像《異形》系列,還有槍砲武器)。唯一的目標:逃亡。從裡逃到外,路途中的傷亡,是發揮的點。用了停電的模式,提高了恐怖的氣氛,於90年代十分奏效。

《第三類終結者》的企圖也能從演員數量略知一二。博物館內的參觀人員少說有百位,所以驚慌失措樣效果十分明顯:前方逃走的人們不斷地被後方人所踐踏,那分恐懼的傳達宛如讓我看了六七零年代的恐怖片。

還有一個冒險的「嘗試」:片中沒有一個讓人喜歡的角色,而且缺點暴露得十分明顯。第一個是智商,無腦第一名在片尾。男主角前一秒還交代女主角把門鎖緊,後一秒狂叫她打開已鎖的門。正常邏輯,應該是找其他可突破的區域,而不是大叫。這「急中生智」竟然發揮在警官身上──是要表示緊急時刻,腦袋都用不上嗎?

女主角的驚慌大叫,更能表現面對恐懼的「無助」,除了放聲別無他法。眼淚也無須「浪費」──面對老友的死亡,只有短短十秒中的悲傷,下一秒突轉堅強──先逃出再說。

說白點,片中並沒有什麼高智商的決策,所以逃離的方式,只能以「運氣」來解釋。這樣的方法雖然避開了「武器至上」的大絕,但若沒有稍微包裝一下,會讓人質疑:乾脆換成小學生的大冒險算了!

自創的偽科學,能看出片子有意發展龐大(否則點到為止即可,何必說這麼多廢話),但它未能詳盡闡明。我原本已為非本科系的警探會適時的吐槽:老天,你們可以說白話些嗎?沒料到他也聽得津津有味,毫不發問,結果一頭霧水的,是觀眾。

monster



其他小細節,就是一貫的劇情了。

某些特定角色,必掛。身材壯碩的,擔任保全的(為什麼都要找保全開刀?),趨炎附勢者,亞洲人(?),自以為是者,這些討人厭的性格太過明確,一開口就知道其下,雖然有時能大快人心,但卻少了點懸疑性。

不必要的角色,如討人厭的小鬼。我以為能將小鬼的天馬行空思維融入劇情中,要不就跟《秘密客》一樣,爽快地大發便當,結果純粹是串場之用。

場景有點可惜。1997年的片,能有多精緻,除非有強大的資金,否則場景只能點到為止。故事已經把精力放在怪物設計上了,雖然我之前提到「黑暗」能增加氣氛,但太常烏漆抹黑,根本不知看了什麼東西。

main



導演 Peter Hyams 後來導了《魔鬼末日》──有陣子很喜愛該片──目前最新的作品《Enemies Closer》,預計今年上映。男主角Tom Sizemore 後來也接了不少片,不過以配角居多;女主角Penelope Ann Miller 後來將觸角轉向了電影圈,直到最近才又回到電影界。

喔還有,那個將惹人厭性格演到絲絲入扣的演員,事實上是越南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