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內容不得我心,我通常會將「矛頭」指向演員;但這回我得誠心誠意地說:辛苦了,演員們!
導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Andrei Konchalovsky )曾指出,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胡桃鉗」,在他腦中盤旋了二十年之久,影像化的夢想終在2010年實現。我一方面替導演感到高興,但另一方面,又替他捏了一把冷汗。
《魔境冒險3D》,投資將近億萬美元,這麼龐大的費用,老實講,還是腳踏實地的運用會比較好些;但它做了許多大膽,嘗試性的演出。敗就敗在調性不合,跟《3D惡靈戰警:復仇時刻》一樣,有著失敗的收場;《惡》至少有回本,《魔》則成為2010年的票房炸藥冠軍:全球不到二千萬美元。
到底,錢用在哪去了?
九千多萬的成本,投資放在背景,服裝,以及要角王子N.C.上:所以影像的精緻不在話下,特別是胡桃鉗王子,栩栩如生。但效果就僅此而已。老鼠的裝扮,跟十餘年前《浩劫餘生》中的猴裝,有夠相近!我還想說是否編劇弄混了,這般毛髮面貌,怎是老鼠扮相?而玩具屋中的玩偶,以及雪仙子(The Snow Fairy)的服飾,就更顯得稀鬆平常,一點都不像玩偶的裝備,反倒像是馬戲團中的扮相。
最大的失敗:歌舞形式
我本來想說,艾伯特叔叔(Uncle Albert)對觀眾說話,應該就是一種嘗鮮了;等他走到鋼琴旁,說著說著,彈了起來;我突然坐立難安,心想該不會要……
他就這麼順勢地引吭高歌了!我一直以為歌舞片是不會有「瑕疵」的,但《魔》「扭轉」了我的觀感:原來,歌舞片可以乾到讓人尷尬!
叔叔開始唱歌後,我幻想著畫面的上方閃著NG的評審燈,後方有著超多皺眉搖頭的觀眾:如果這真是現場音樂劇,絕對會有人當場離席。而一次還不夠,之後還以唱歌劇的方式點出劇情,接續有大概只有十餘年前才會出現的假特效:隨著風起舞的畫面。
其實並非難聽,而是沒什麼特色:這倒也無妨,但請多用背景音樂輔助,不要獨唱。我有點不懂,為何要原汁原味地呈現「胡桃鉗音樂」,怎不多加改編,重新詮釋來符合情境,絕對比既有材料出色。
而起舞動作沒有經過設計,這一點最要不得:突然唱起歌來,拜託,角色還擺尷尬神情,真正冏到不行的,可是觀眾!所以我十分佩服飾演鼠王的演員(John Turturro 所飾),他有許多突然吟唱的片段(我特別注意:他是否有不自在的神情),若非真的投入,演起來肯定彆扭不已!
訴求:成人?或是孩童?
途中我一直在想:《魔》的年齡層,應該低到幾歲比較適合?
胡桃鉗的故事,我從來沒看過,所以不能確定《魔境冒險3D》的精神是否忠於原著。《魔》將重點放在兩件事:一是愛護玩具,二是保有想像空間。
大體看起來,此二主題的對象,比較適合孩童觀看,然而事實上,也可包裝成「成人觀點」。如《玩具總動員1》中,有著破壞玩具的劇情,對於成年人──好吧,更明確點,青壯年──除了能帶點懷舊風,還能告訴自己的孩子:珍惜所有。又,1991年《虎克船長》,更是將「想像力」的概念發揮極致,幻想的馳騁並不止於年少,而是一輩子的生命課題。
《魔》則以流俗,說教,矯情的方法,回答以上的問題。「愛護玩具」,它是怎麼表達的?老天,瑪莉小弟的態度竟然十八變,瞬間就指責破壞他人的物品不對,沒有起承轉合;「想像空間」,這點我只能說,糟,透,了,竟然就用一首歌,一塊石頭帶過。
好吧,也許真的是給孩子看的,我本打算下次結論;但等看到軍隊,奴力,以及恢復樣貌的鼠輩樣,我幾乎確定:這部片,沒有「好歸宿」了。如此灰暗,加上變身後的鼠樣實在有點可怕(或噁心),孩子看了肯定惡夢連連。
其他小細節,如銜接性超差,復活情節不入流(我愛你?想做朋友比較合理點吧?),到處客串(叔叔你是說書人喔),沒有邏輯(鼠后的法力何來不說?何能變身不說),更慘的是,好冗長!(半小時,還沒進入主劇情)
演員演技本身沒問題,這一切的瑕疵,全都在劇情上。
而誠如我上述所言,音樂與劇情的連結性不強;下次播放「胡桃鉗組曲」時,《魔境冒險3D》的畫面不會進入腦中,進而不會影響純聆聽時的感動──這應該算是「萬幸」之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