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效片"總會有個根源︰《魔戒》﹙02~03年﹚帶起了大場面風氣,於是乎戰爭片輩出﹙04年《亞歷山大》、04年《特洛伊》、05年《王者天下》﹚;以青少年為主角的奇幻片如雨後春筍般而起似乎可說因《哈利波特》﹙01~1x年﹚之故﹙04年《波特萊爾的冒險》、05年《納尼亞傳奇》、07年《黃金羅盤》﹚。
那麼《貓女》可能因誰而起?個人強力認為02年《蜘蛛人》的成功佔據很大的因素。97年蝙蝠俠讓漫迷們失望,沉寂五年的英雄片,藉著彼得帕克的蛛絲,盪上了當年票房冠軍的王座,將那些玩魔法的法師們狠狠地踩在腳下。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我到戲院看的第二部國片﹙第一部就是很容易猜到的《海角七號》﹚。其實我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去看,因為「恐怖片」不是我的菜,過去有兩部影響我深刻︰《撕裂地平線》與《大法師》,後者是我唯一上戲院看的恐怖電影,讓當時還是高中生的我魂不守舍大約三天之多,深深體驗到午夜夢迴的恐懼。
後來想想,這是屬於「屠殺」類型,比那些「靈異」的深刻性來的低,因為前者還具有一些「推理」的成分在內,也就是只要有邏輯與科學的元素,我就比較能夠接受﹙理工科的緣故?﹚但更大的原因是受過《驚聲尖叫》系列的洗禮,所以「血腥」或是「噁心」對我而言都算是可接受範圍﹙不過還是得感謝《大法師》帶來的免疫力﹚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看完《灰姑娘的玻璃手機》後,心裡頭不禁浮現許多的疑問。經過一天閒暇時間的百思後,不禁茅塞頓開。
青春校園片有什麼好值得思考的?的確,它們的共通終極目的就是帶給觀眾歡樂,不需要去思考什麼大道理。問題是,若是看到差強人意的片,不免讓人質疑這樣的片會有市場?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次看令人驚艷;再看一次,多了份感傷。
用"目前值得關心的地球議題"與"個人情感"作結合,似乎已有不少作品;但仔細一想,可能很容易偏重於前者,因其具有較大的發揮空間,如災難片就很常涉及;所以若是將觀點放在描述後者,就感覺有所不同。但這要拿捏地非常巧妙,太過偏重一方便會失去另一方的味道。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