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是國小時期,接觸了漢聲圖書出版的書籍:安安──和白血病作戰的男孩。
生病大家都會,當時的我認為,怎麼會嚴重到頭髮都掉光了呢?而且反覆的接受了醫院治療,似乎無法一次就痊癒,而且還要接受抽血、穿刺的療程,聽起來就很痛。
症狀不輕的病,使得安安原先的朋友被其家長教育:媽媽說這種病會傳染。安安的朋友因此越來越少。
更令我難過的,安安好不容易在醫院裡交到叫盼盼的朋友,結果過沒幾天,盼盼的生命就戛﹙ㄐㄧㄚˊ﹚然而止。
沮喪的我心想,難道這是無法避開的結局?
**
國中時期,健康教育點出,白血病別名「血癌」,源自白血球過分生產所致,卻未能點出如何治癒。而「癌」一字又加深我對此病的印象。
高中時期,少年﹙?﹚情懷總是詩,閱讀諸多的青澀愛情,總愛將生離死別附於書尾,彷彿別離的設定勢在必行,如此才能迸出浪漫之花──而「白血病」變成常用的離世代名詞。
大學時期某一年,學校某單位辦了骨隨移植捐贈活動,這才得知此捐贈有助於白血病患者──前提是須配對成功才行。同時期,日本電影以此為主題的作品獲得市場的極大迴響,取得當年日本票房第四名的地位。然某一廣告的帶給我的感受卻有更大的震撼:短短一分鐘,小女孩貼心的舉動,讓我熱淚盈眶﹙ㄎㄨㄤˋ﹚。
研究所時期,企業大老的親人因此病逝世,白血病的治癒問題又被提出來討論了一番。
09年電影《姊姊的守護者》上映了,述說著患有白血症女孩的家庭故事︰不同於覆有愛戀薄紗的浪漫情事,它深刻地描述家庭的牽絆與面臨的種種難題,亦為我打開了一扇門,一扇初步了解白血病患面貌的真實大門。
**
所牽扯到的基本劇情除了治療之外,引進了近年來於醫學界常起風波的話題:基因。人工受孕,即試管嬰兒的誕生,過去曾引起激烈的辯論;而後,基因解碼逐漸炙手可熱,後續的爭議隨之而來,如優生學的考量、複製動物……
同樣都是關於基因的題材,《千鈞一髮》講述主角文生奮鬥的一生,導演麥克貝則以科幻的方式──以道德的角度看──更為「血腥」地呈現涉及基因工程的《絕地再生》。《姊》片沒有科幻的包裝,以貼近現實的走法透露了家庭成員的心理掙扎。
仿效原著的書寫模式,每個人皆有機會擔任第一人稱的敘述,表達了各自的感受︰安娜、安娜爸爸布萊恩、安娜媽媽莎拉、安娜哥哥傑西、安娜聘的律師坎貝爾──除了最關鍵人物:安娜姊姊凱特。這樣的安排或許是以「客觀」的態度,看待一切發生在凱特身上的種種。
**雙親的抉擇︰莎拉
所有的關鍵點就在如何拯救凱特開始的。
所有治療的可能性都試過了,孱弱的凱特身上到處都是手術後的傷痕,小小的軀殼受了多少試驗,看在父母的眼裡,怎不叫人心疼?
像是沉浮中瞥﹙ㄆㄧㄝ﹚見漂流木似的,捐贈成為唯一的希望,但世界上要找到相符不互斥的配型很難,連自己的親人都不一定成──除非,刻意製造。
如果僅是製造單一部分就好了,然現今科技亦無法達成;這意味著須靠真實存在的人體,即新生命的誕生才能達到。如果,只是取一點無傷大雅的部分就好了,莎拉與布萊恩心想,只是沒想到凱特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病,安娜變成活生生的捐贈庫。
凱特是有希望的,莎拉是這麼認為,只要安娜再多一點體諒就行,布萊恩再多站在她這邊就行,凱特再多撐一天就行……
身為媽媽,莎拉愛孩子的心情完全沒錯,她就是太愛凱特了,愛到無法聽見凱特的心聲﹙所以才沒特別拍凱特的獨白,彷彿大家談論的都是凱特的人生,卻完全忽略她真正的感受﹚,她不願放手──誰又願意捨棄心頭的一塊肉呢?
莎拉對凱特的愛絕對是不容質疑的,可看到最後,不得不讓人認為這是「偏愛」;對於將安娜予取予求的結果,幾乎忘了安娜亦是獨立的生命體,她亦是個有寫有淚的孩子阿。
**人生的交叉點︰生下安娜是否是正確的決定?
我不禁想到,若是凱特是自己的親人,我亦會採取這樣的策略嗎?
一念之間,就決定了兩人的性命︰生了安娜,就有機會拯救正在受苦的凱特;但安娜的人生又該如何?
是要等到安娜的資源完全用盡,再也找不到拯救凱特的方法才放棄嗎?或是,根本不該生下安娜,就讓凱特離去,成為無法長大的小天使嗎?
看著正在抱著凱特的莎拉,我稍稍地能夠理解她當初的決定了﹙但非認同﹚。
她是採取走一步算一步的方式,可能這次就會康復了,她抱持著這個想法,然沒想到痊癒的那一刻沒有到來。
只是,該什麼時候放手,實在難以抉擇。
現實倒是斷了「生安娜」這條路:就如同醫生所說,製造完美配型於法理上是不行的,連私下推薦幾乎都被禁止──後續面臨的道德問題實在太龐大了,正如安娜的親身體驗。不,或許問題更應簡化來說︰誰有權決定安娜的人生呢?
除了她自己,誰都沒有。
**凱特的坦然
意志力成為延續生命的根源,就盡力試每一種可能性吧──這正是凱特曾經作的努力,若泰勒依然陪在她身旁,她的生命力一定會更強盛;若是泰勒依然還在,也許會問,凱特會接受﹙或希望﹚安娜的捐腎嗎?
也許會,也許不會,但有把握的是,她一定會問安娜真實的想法,更有可能的是,她能體會安娜的感受,或許她會採用不藉安娜的任何方式活下去。
凱特亦是個勇敢的女孩︰放手的決定就是她自己提出的。面臨生命的重大關卡,她願意獨自面對。﹙然話說回來,不論誰開口都是「殘忍」的決定,所以故事選了「殺傷力」最輕的當事人──凱特,來做最後的回答。﹚
**家中的其他成員:布萊恩與傑西
爸爸在家中扮演調和的角色,若沒有父親作為強力後盾,安娜定是手足無措,無從依靠;若沒有丈夫適時煞車,莎拉定是焦頭爛額地全心栽入;若是沒有布萊恩,這個家早就分崩離析了。
另一個被忽視的可憐孩子,傑西,沒有人真正地關心他──身為家中的長子,被認為要自立,不該被操心──卻沒想過,這個年紀的傑西,亦需要有人傾聽他真正的感受。
**原著與電影的差異
最大的不同就是結局的呈現。原著書寫的更為晦暗,更加沉重:傑西是個徹徹底底的邊緣少年,莎拉所有的焦點皆放在凱特身上,安娜幾乎沒有開心過,而出乎意料的結局更叫人錯愕。電影將這些衝突美化了許多,最明顯的地方就是看到安娜的笑容──書中可是又介入了個監護人,來避免與身為「律師」的媽媽碰面。
而書中每個角色人生都有介紹到,連律師坎貝爾也有學生時期以來的故事:礙於篇幅的緣故,電影將之捨棄,卻是個不錯的決定──能將重點完全放在安娜身上。
不論小說或電影,兩者皆能帶給人多層面思考的感受,每一步的決定導向不同的結局,正是反映人生的真實面。
預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