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當下的頭號問題:預算花費多少?
維基百科說不到兩百萬美元。雖比起高特效電影的金額相去甚遠,然此數目略高過於《海角七號》﹙5000萬﹚。如此較量之下,成本可不算低。
評價不錯,爛番茄有86%之高,imdb亦有7.3的分數;我認為,這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實驗性電影了。
**預算低否?
先來閒聊成本問題。
僅於長六至七吋,寬高可能兩吋不到的狹隘空間「演戲」──倒不如說「活動」──此一拍攝,竟用了七樽棺材,費時十七日之多。比起《奪魂鋸1》的一百萬美元預算,或是《異次元殺陣》不到四十萬美元的成本,花費依舊有不小差距。
到底花在哪?
老實說,我也猜不透。先將人事費放在旁,道具除了棺材,再來較昂貴的是手機﹙動物應該是租來的?﹚,手電筒、螢光棒等瑣碎用具應值不了多少。
剩下的僅剩攝影與燈光了。大都為連續鏡頭,亦沒有重複鏡頭──我想這麼狹小的空間,還能「順暢」地表達畫面,道具架設上應花不少工夫。
預算的花費,也只能這麼想了。﹙但我懷疑人事費占的比例恐有五成以上﹚
**極簡電影──頗具實驗性質
全片現身的僅一位演員:萊恩雷諾﹙Ryan Reynolds﹚──嚴格說起來有兩位,另一位是出現在手機畫面裡的女秘書﹙?﹚ ──其餘皆是出聲音。
若考慮總量,其參與的總人數仍較《異次元殺陣》多﹙該片僅有七員﹚。
據imdb指出,萊恩雷諾是角色Paul Conroy不二人選;身材高壯的他,陷於窄小區域,要發揮演技果真需要極大挑戰,聲音的運用最為重要。看完後不禁認為,角色選的還不賴︰特別是害怕無助後的痛哭,會讓觀者迫切地想伸出援手,「解救」劇中人。
之所以說是「獨一無二」,是因為早期可能礙於設備緣故,有此構想,卻可能無法達到效果;而後續也不太可能有雷同的片──畫面一出來,也許就會被人瞬間聯想到此部,甚至被疑是「抄襲」。
有一說如此獨特的手法,使《活埋》成「極簡電影」﹙minimalist film﹚之一的影片。
也就是元素這麼的「稀少」,讓不知情的觀眾入戲院,可能帶著怨氣出來;好比看到一場燈光不足的影片,期待能看到什麼進展,卻又無所獲。
所以才說試驗的意味頗重:劇情並不差,但就是無法滿足,像是「少」了些什麼──這正是「首創」﹙我猜的﹚背負的沉重負擔阿。
**密室恐懼症
回憶起《追殺比爾》系列,血濺四方的畫面早已模糊﹙《大逃殺》的印象分數較高﹚,但被擱於棺材的景象於心中埋下了種子。
到底,被困住而無法動彈的恐慌感會有多大?
我內心裡可是稍稍地期待著。
既然以「活埋」為噱頭,可不要到最後還冒出頭來阿,我自忖著。
前導預告與海報設計都下足了功夫。僅有聲音,完全沒有畫面,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而海報的螺旋底部放了人體,像是被捲入漩渦似的,無法自救;另一張海報則透露了僅存的道具,給了觀眾一點提示:不知是否能賴此物而脫困?
接著就是恐懼的塑造。
[1]光源的提供
畫面不能從頭到尾都是黑的──這會跟聽廣播沒什麼兩樣,所以視覺的壓迫非常要緊。於是,得有光線來源。
回到角色。人類極其仰賴視覺,沒有光明,黑暗瞬間襲身──不確定性與迷失方向感之故。因此最要緊地,便得靠摸索看周圍是否有明亮之物。
打火機、手電筒、螢光棒、甚至手機,不論何者,能源有限,皆得善加使用。
[2]狹小空間
棺材的大小,差不多符合一個人的尺寸;簡單來說,根本無法自在地活動,等同於將人綑綁於定處,力量完全無法施展開來。
[3]與世隔絕
有點像是被丟入無人島,但更緊迫的是,氧氣的供應不足,正是恐慌的最大來源:即便有廣大的空間也好,整片黑漆漆的環境也罷,尚能生存,但無氧?
就只能說是Game Over了。
[4]他物的入侵
這麼小的地方,碰到其他物種「侵襲」,簡直無路可逃;而以火攻,又得小心不能引火自焚。
[5]空間的緊縮
這根本是大絕了,想像奇幻片中兩面相迎而來的鐵牆,等同死路一逃──本片並無鐵牆,而是採用緩慢的填充:空間緊縮的影響,便是氧氣的爭奪戰了。
以上幾個因素便是壓迫感的來源,每一點都足以造成精神緊繃──尤其是最後一項。
我不禁想像:除了以土壤造成無法逃脫的視覺效果,也許水、或是銅牆鐵壁也會有類似的作用吧──如此看來,這樣的題材又可被繼續延伸了。﹙《127小時》應有類似感受﹚
**希望?絕望?
至於故事設計的逃脫劇情──以手機作為向外聯繫──我倒沒有投入太多的心力思考。不停地於希望與絕望的意念中轉換,一下給予援助,一下說聲抱歉:這大概是導演期望營造的無助心理。
但我比較傾向是自我逃脫的故事﹙可設定成不小心跌落某處﹚,有點類似《浩劫重生》,不賴外力的自救,我想應能透過畫面,傳達出振奮人心的感動。
![]() ![]() ![]() ![]() |
影片資訊 |
影片名稱:活埋 |
|
預告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