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he-thaw.jpg

誤以為是「探索頻道」的紀錄片,結果是大叔方基墨的影片。

「冰融危機」,易讓人想到冰冠融化、淹水大難、全民逃竄的世界末日景象;但本片與之毫無關聯,地表沒有變動,所關係到的人物也只有科學團隊。融冰,只是引發另一事件的開端。

它真正探索的是「萬蟲攢動」。

**

Val.jpg

考古學家總費盡千辛,欲探索地球過去的歷史,所挖掘的古物,力求完整性。冰河將千萬年的古老遺骸忠實地冰封起來,多虧了「溫室效應」,讓過去的遺跡重見天日,也省去考古學家的費力探查。

《冰》並未著重於挖掘出來的生物,而是腐蝕之的其它物種。將之與人類的「環保漠視」結合,就變成了蟲蟲危機片。

但它又非主打「逃難」,也並不是重於「探索」,幾乎是非常簡易版的冒險片。故事性是完整的,起﹙開端﹚承﹙發覺﹚轉﹙轉折﹚合﹙結尾﹚都有,但缺乏意外性。我想最大原因是限於一二處拍攝的緣故,沒什麼變化。

而這樣的完整有個優處:並沒有太過拖戲的橋段。環繞於5+2人間的關係,一個半小時的劇情,不需要過於交代每個人的背景,點到為止的描述,讓觀看之餘,不顯得沉悶﹙不過也造成了人物個性平面﹚。

dying.jpg

雖劇情沒什麼意外變化,蟲蟲的侵蝕行為多少能彌補些「驚喜」。不論是人體或是北極熊的身軀,就像被扒了皮似的,僅剩屍骨。穿越皮膚進到人體裡,也讓我想到了《神鬼傳奇》裡的聖甲蟲,但《冰》一併將血肉的部分拍了進去,增添了不少「疼痛」感。

**

crisis.jpg

不過其中一個觀點倒值得深思:「砍掉重練」。

既然無法以理性說服大眾,就以實際的行動破壞之。不是用什麼槍砲彈藥,也不是研發製成的生物武器,而是曾存在於世界上的生物。

不提供解藥﹙或不深入研究﹚,就讓其自由散佈,回到地球曾經歷的滅絕階段,既沒有「不人道」的道德探究,又能達到使人類「記取教訓」的目的──讓人們探討此生物之來源,進而深思環境保護的問題:Kruipen 博士的想法,「一舉兩得」。但這自然會衍生後續的災難:人類絕種﹙自然是以人類觀點﹚──這又是其他電影主題所提的了。

影片中所投注的觀點在於「極雪融解」,造成古生物的外露;我想環境破壞不僅是極圈受影響,全球鐵定都飽受其患。若將其範圍移至一般住家,並以些許看似瑣碎之事作為影響起源﹙如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定能增加點「臨場感」﹙甚至帶點「恐慌」﹚,如此所引起的環保意識,絕對能更加深廣﹙諷刺的是,如此寫實的影片,大都存在於記錄片中──而這些,又缺乏如商業片的市場力;就等待有朝一日,如此「逼真」的觀點能出現於商業鉅片中了﹚


arrow
arrow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