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Kitaro.jpg

直覺來說,《鬼太郎》不合我胃口:不論劇情或特效各方面,都無法搔到癢處。但神奇的是,如果有機會再欣賞一次,我仍樂於接受。

到底是為什麼?一時之間竟說不出個所以然。

先談談我對《鬼太郎》的基本了解好了。什麼時候知道此一角色?拼命搔髮,就是無法立刻想到第一次接觸。說是動畫嘛,恐怕不是──因為看動畫是這一兩年的事,而且數量不超過五話﹙意外轉台﹚;說是漫畫嘛,更不可能……等等,也許是遙遠的記憶,至少是十五年以上,那個盜版猖獗的年代。單一作品被摻雜其他漫畫是普遍的事,印象中似乎是「小叮噹」為主的故事,沒料到壓軸作品竟是怪物的世界……

wii.jpg

單眼、穿木屐的主角,六吋大小的眼球人,飛天魔毯、牆壁人、像老鼠的家伙……雖對名字沒留下印象,角色形象卻印在心底。

一直到電影上映年,才隱約喚起潛在的回憶。

說穿了,我不是看這部作品長大的家伙;所以看到電影裡實體化的角色,對我而言,完全與「感動的情緒」扯不上關係──所以第一個感覺是:咦?這動畫似乎不怎麼樣?

monster.jpg

攻擊居民的怪物看起來很假﹙如某透明怪物吞噬某男性時,沒有真的被吞的感覺,只像被什麼東西蓋住﹚,參加舞會的怪物看起來很假﹙面具感太重──沒有表情變化,有的看起來就是遊樂園裡的大型玩偶!﹚,敵人看起來很假﹙什麼狐妖的爛尾巴阿﹚,輪胎面者﹙忘了名字﹚看起來很假。

總而言之,很像廉價的特效片。

monster 2.jpg

而劇情也很「兒童」,專攻親情與添加主角的愛情,也有很簡單理解的壞人;連出場方式也很簡單︰最誇張的就屬健太看到爸爸被抓後,碰到鬼太郎,然後就在不久的「瞬間」,姊姊突然從左下角出現了!其他瑣碎的出場如壞人突然出現於火車廂上方﹙毫無預警!﹚、或是某些逃脫情節沒連貫性﹙鬼太郎從審判處逃走後,瞬間與姐弟倆會合﹚,諸如此類的「省略銜接」不勝枚舉,彷彿急著交代下文,減少需要大量思考的橋段。

然後,就這麼糊里糊塗地看完了。

 

family.jpg    

突然之間,我似乎體會到誤解了些什麼:原來,實在不該以嚴肅的態度看待本片阿!將心智年齡層大為降低,回到尚未進入青春期的歲月,於是,《鬼太郎》所呈現的,就是很卡通形式的歡樂片。

用了與動畫相同的主題曲作為開場,第一次聽到這樣的曲調,非常具有地方民謠的味道﹙一點流行樂的感覺也沒有﹚,輕快中帶調皮;而原作中帶點趣味的妖怪外型也很忠誠地呈現,沒有張牙舞爪的樣貌,使小孩即使看到妖怪出沒,也不會感到害怕。


 

雖然配角型的怪物裝扮不怎麼用心﹙經費?﹚,但要角的外觀有一定的水準。鬼太郎的武器,包括頭髮、木屐、外衣,皆適時地發揮視覺震撼﹙奇妙的光頭﹚;眼球老爹的整體造型更加用心,泡澡的逗趣樣十分可愛,原動畫配音也令人驚喜﹙配音員於去年因病過世,R.I.P﹚


papa.jpg  main character.jpg  mouse.jpg

以七歲孩子健太作為主角,更將冒險的年齡層降低;雖然神力都是由鬼太郎這方出手,但整個的冒險旅程大致上由健太參與,所以能使孩子觀看的同時,產生「同理心」。於是,健太與爸爸的約定,成為「強而有力」的主線,使得最後父子的相遇份外感人。

另一方面,就是鬼太郎的愛情觀。強調「人鬼殊途」,若付出真情,到別離那刻則會更加悲傷﹙西方故事特別多,《時空英豪》、《暮光之城》皆是﹚。但在這段愛情關係並沒有著墨太多,僅算是點綴之用﹙如與貓妖的關係從未表態﹚。

love.jpg

 

所以在不怎麼苛求的狀況下,將《鬼太郎》當作孩童等級的娛樂片﹙連勵志效果都還扯不上關連﹚,大概就能樂在其中了。

圖片來源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danlkae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