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的太空旅行元素組合:號稱菁英團隊,旅程意外,登陸不順,探索星球。
即便是去年的《星際效應》,亦無可避免地採用上述組合。只要為某目的而造訪新星球,首先要組合隊伍,不意外地,初期彼此間沒有共識,到後期才有所改善;登陸前就會遭遇眾多危機,如通過殞石帶,艙體損毀,燃料耗盡;登陸時又充滿風險,降落速度,方位,重力場等要素需詳加考量;最後,探索未知的新星球,通常是片子高潮──要從現實可行面,或是想像成分,從哪一點著手,觀眾比較容易接受,就看編劇的智慧了。
基本的太空旅行元素組合:號稱菁英團隊,旅程意外,登陸不順,探索星球。
即便是去年的《星際效應》,亦無可避免地採用上述組合。只要為某目的而造訪新星球,首先要組合隊伍,不意外地,初期彼此間沒有共識,到後期才有所改善;登陸前就會遭遇眾多危機,如通過殞石帶,艙體損毀,燃料耗盡;登陸時又充滿風險,降落速度,方位,重力場等要素需詳加考量;最後,探索未知的新星球,通常是片子高潮──要從現實可行面,或是想像成分,從哪一點著手,觀眾比較容易接受,就看編劇的智慧了。
我以為《2012》過後,至少十年內,不會再有人願意投資自然災難片──就是那種只注重視覺享受,人類情感為輔的特效片(所以《浩劫奇蹟》不被我歸於此類中)。沒料到2014年有《直闖暴風圈》,緊接著,2015年《加州大地震》於夏日檔期上映,準備來場票房搶奪戰。
為何我會有這種觀感?原因在於,雖然集老哏於全身的《2012》,已將所有廉價的故事發展可能性,發揮地淋漓盡致──救親朋好友,救大眾,感情重新修復戲──但它也於視覺上做足了功夫:地震,火山爆發,地裂,海嘯,每個災源都可成為獨立主題,《2012》可是全囊括,無一缺漏。還有哪些驚喜成分,是《2012》沒顧及到的,我一時難以想像。
2014年有哪些值得看的電影呢?找了imdb評價前1000的電影(Top 1000),名單中共有21部:一部印度片(印度片的投票數皆不少),一部進軍好萊塢的印尼片,一部澳洲片,其餘為好萊塢片。
近期評價好,票房也不錯的電影越來越多(常有叫好不叫座的慘狀發生)。全球票房,僅有7部不到一億美元。"有知名度","倍受肯定","票房有所斬獲",能兼具這些條件的電影,多少能於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若從另一網站:爛番茄,相互對照之下,結果有所差距。
1. 最大的不同:就是<大法官>這部。唯一一部評價低於60%的電影。
若僅從預告或簡介看恐怖片,會引人注目的,可能是創新手法,或是獨特題材。屬於前者如溫子仁作品,《奪魂鋸》,《歡迎光臨死亡小鎮》,《陰兒房》,《厲陰宅》等,不外乎是惡鬼,娃娃,血腥哏,諸多已被拍到爛掉的題材,但經溫導演的巧手安排,每部作品都有新鮮的驚嚇點。
《國定殺戮日》則偏向後者。雖這種「限時限地」,「合法」的殺人法律,並非首創之作──諸多人會想到校園版的《大逃殺》──但這種題材仍屬小眾,尚有大幅發展空間。我想應該不少人衝著此新鮮感──儘管成本僅有300萬美元──一探究竟,使最後北美票房達六千多萬美元,全球票房將近九千萬美元,遠比成本多了三十倍之多!(爾後又拍續集,明年還有第三部)
統計了2014上半年的北美票房,分為上下兩集「粗略帶過」。先介紹51-100名作品:比起前50大──偏好萊塢片──後50的作品具多樣性:
(一)依照出產國分類:
[1]8部英國片(及其合作國):《美麗.錯誤》,《靈異檔案》,《心靈勇者》(與澳洲),《肌膚之侵》(多國),《愛在巴黎破曉時》(與法),《噬血戀人》(與德),《失控》,《情慾三重奏》(多國)。
[2]6部印度片(包括1部與美合作的動畫):《奧茲傳說:桃樂絲歸來》,《美味情書》,《雙城戀習曲》,《Jai Ho》,《婚姻副作用》,《國王跑酷》。